【牛年話牛】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牛」

作者:宋寶藍
牛年話牛。(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082
【字號】    
   標籤: tags: , ,

在中國古代,曾出現過不少著名的「牛」。有的是仙家坐騎,有的是兵家陣法,有的是奇巧工藝。雖然並非都是真牛,但因帶著「牛」的緣故,成為牛年的一大看點。我們就為大家逐一介紹一下,中國古代中有哪些著名的「牛」?

1. 老子的坐騎:青牛

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尹喜傳》記載,大夫尹喜善觀天象,看到東方紫氣向西離去,他知道有聖人將會過關西去。於是尹喜請求做函谷關令,他告訴官吏說:「如果看到有人容貌與眾不同,車馬服飾異於尋常人,一定不要放他過去。」

昭王二十三年七月,老子駕著青牛來到函谷關,準備過關西去。尹喜盛服出迎,跪拜叩首,苦苦挽留老子。為了尹喜,老子特意留在函谷關一百多天,傳他修道之法。

從仙傳記載看,老子的坐騎是青牛。在《封神演義》中,為了周朝的八百年基業,老子騎著青牛從天而降,助周伐商。老子騎著青牛破了黃河惡陣、誅仙陣、萬仙陣。無論面臨刀山火海,還是風火雷震,這隻青牛都沒有退縮過一步,也沒有受到絲毫傷害。

2. 諸葛亮巧造木牛

三國時期,諸葛亮製造木牛流馬,無論在正史,還是古典小說中均有記載。《三國志‧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南齊書‧祖沖之傳》說:「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在《三國志‧後主傳》、《三國志‧蜀志‧本傳》也有關於「木牛流馬」的記載。從正史記載看,確實是諸葛亮製造了木牛流馬。但具體如何製作,就不見於史傳。

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二回講到,諸葛亮為擒拿司馬懿,先派了一千多名軍匠前往葫蘆谷,製造了木牛、流馬。這群木牛流馬,獨行可走幾十里,群行可走三十里。它們可以晝夜搬運糧米,也不需要吃東西。

司馬懿聽說蜀軍用木牛流馬運輸糧草,於是派兵去搶了幾個,讓軍匠拆開零件,仿照尺寸照著做了二千多個。有一點司馬懿不知道,諸葛亮所造的木牛流馬口中的舌頭是一個機關。後來二軍大戰,王平按照諸葛亮的吩咐,將木牛流馬的舌頭擰轉後,全都停止不動了。最終司馬懿的魏軍兵敗北原。

這些木牛不用任何能源,而且機動性很好。在文化演繹中,木牛搭檔流馬可謂占盡了傳奇風采。

3. 鎮水牛

據《造化權輿》所說:「乾陽為馬,坤陰為牛,故馬蹄圓,牛蹄坼。」中國古代,以馬象徵乾陽,以牛象徵坤陰。所以馬生病了就會躺臥,是陰氣戰勝了陽氣;牛生病了反而會站立,是因陽氣戰勝了陰氣。馬起身時,先伸前足,臥時先伸後足,順從乾陽;牛起身時,先伸後足,臥時先伸前足,順從坤陰。所以馬蹄是圓形,牛蹄是坼形。

牛象徵坤陰,五行中屬土,土能克水。民間傳說,發起洪水的蛟龍「性畏鐵」,所以在中國古代,人們鑄鐵牛鎮水。據《重修安徽通志》(光緒年間版本)記載,漢朝時期安徽有鐵官「鑄鐵作牛以鎮此地。府志江滸多水怪,初建城冶鐵鎮之。」由於當時多發生水災,為了鎮服水怪,官府鑄造了五個鐵牛,安置在城內不同的地方,鐵牛被埋藏在土中,微微露出牛的脊背。當時有人還聽到鐵牛喘息的聲者,人們深感訝異,稱它們為「鐵牛大將軍」。

隨著時間的推移,鎮水牛不一定會埋入土中,也會安置在堤岸。北京頤和園昆明湖至今仍有一座銅牛像。鑄造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牛背上還鑄有乾隆皇帝撰寫的四言銘文。

4. 齊國田單陣術:火牛

火牛,指戰國齊國田單發明的陣術。田單是齊王的遠房親戚,即墨守城大夫死後,眾人推舉他做將軍。在田單的率領下,守城士氣活躍起來。

公元前279年,燕惠王即位。他向來與樂毅不和。大將樂毅圍困即墨三年,也沒有攻下來。田單以反間計,使燕王以騎劫取代了樂毅。

田單選了一千多頭牛,在牛身上披著紅色繒帛,還畫著五彩的花紋。又在牛角上捆上兩把尖刀,牛尾上繫著一捆浸了油脂的蘆葦。田單下令鑿開十幾處城牆,在夜裡把牛群趕到城外,五千壯士跟在它們的後面。牛尾一燒著,牛群驚慌奔跑,朝著燕軍猛衝過去。齊軍的五千壯士跟著牛群,襲擊燕軍。而城裡的百姓拿著銅器敲打,一時間,吶喊聲廝殺聲驚天動地。燕軍大驚,兵敗而逃。

火牛陣助齊軍反敗為勝,反守為攻。他們乘勝追擊,那些被燕國占領的齊國土地,地方將士百姓紛紛響應抗擊燕軍,迎接田單的到來。不到幾個月,被敵國占領的七十多座城池,齊國就全部收復了。

在這些故事中,無論是仙家坐騎青牛,鎮水降怪之牛,還是兵家的木牛和火牛,都在中國文化中,留下了濃厚的傳奇色彩。這些著名的「牛」,演繹出別開生面的牛文化,在不同的領域各領風騷,享譽風華百代千秋。

參考資料: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尹喜傳》
《史記‧田單傳》卷八十二
《三國志‧後主傳》
《封神演義》
《造化權輿》@*#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