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敬稱「伉儷」與「賢伉儷」怎麼區別應用?

作者:容乃加
左:(傳)元 管道昇《蘇蕙與璇璣圖》(局部),哈佛大學塞克勒藝術博物館藏。右:趙孟頫画像,清葉衍蘭繪。(公有領域)
在中華文化中知名的「伉儷」實在不少。圖為趙孟頫和管道昇。(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5937
【字號】    
   標籤: tags: , ,

白居易詩句「蝶雙知伉儷,蜂分見君臣。」映現一對雙飛蝶,雙飛蝶指「伉儷」,那「伉儷」這稱謂的意含宛然呼之欲出。有人稱「伉儷」,也有人呼「賢伉儷」,例如下面這兩句話:

「歡迎賢伉儷光臨寒舍!」
「董事長伉儷出席了今天的感恩惜福會!」

話中的「賢伉儷」和「伉儷」都是敬稱同一對象,那又怎麼分辨其不同的使用時機或情境呢?

我們先來看看伉儷的個別字義:

伉:對等、匹敵。通「抗」的意義。
(如《戰國策.秦策一》語:「橫歷天下,……天下莫與之伉。」說天下人無法與之匹敵。)

儷:偶、配偶、成雙成對。
(如《左傳.成公十一年》語:「鳥獸猶不失儷。」即鳥獸也有配偶之情,不離配偶。)

綜合來說,「伉儷」就是相匹配的一對配偶,不論是品格、才貌、成就或家世啦等等各方面,都很匹配。唐代經學家孔穎達解釋「伉儷」是「相敵之匹耦(偶)」;換成俗語,可以「登對」來形容,常聽說的郎才女貌、門當戶對的夫婦也是一種匹配的表現。後來就用「伉儷」一詞來敬稱人家夫婦,例如:「賢伉儷鶼鰈情深,令人羨慕。」

「伉儷」除了上述夫婦之義,還有其它三義(《漢語大詞典》):

*以伉儷稱嫡妻。
例如:《新五代史·雜傳·楊崇本》:「大丈夫不能庇其伉儷」,此處指不能庇護妻子。又如《國語.周語》:「今陳侯不念胤續之常,棄其伉儷妃嬪」,指陳侯不顧血脈倫常的繼承,拋棄嫡妻夫人和妃嬪。

*古人也以伉儷表示「結為夫婦」,例如:「女曰:『結褵約在幾時?』杜曰:……蓋伉儷已匝月矣。』」(清代和邦額《夜譚隨錄·香雲》)。

*伉儷也表達「嫁人為妻」的意思。

在上述這四種伉儷的意義中,現在以「伉儷」尊稱他人夫婦最為常用。

「賢伉儷」和「伉儷」使用情境的差別

日常中,常聽見尊稱人家夫婦為「賢伉儷」,那如何與上述的伉儷作區別呢?主要是從使用情境中說話者和對方的關係來作區別。

——在你我雙方面對面時,例如歡迎對方來臨,可說:「歡迎『賢伉儷』光臨寒舍!」

——給對方夫婦書寫信函、請柬時,也以「「賢伉儷」」敬稱對方,例如:「好久不見,『賢伉儷』近來可好?」(當面或書信中都可用;要自稱時則說自己這一對是「愚夫婦」。)

——在給一對夫婦的請柬信封上可寫「某某賢伉儷大啟」。

也就是說「賢伉儷」是用於雙方面對面(含書信)的時機。

「伉儷」一詞則用於從第三者立場表述時,在報導、介紹時或對人敘述中提到一對夫婦,可以伉儷稱呼。例如:

*我們現在歡迎校長伉儷入場!(活動司儀的介紹)
*校長伉儷今天也參加了運動會。(報導敘述)

若欣逢友人結婚,可以「榮諧伉儷」題辭賀人娶妻,映襯「鸞鳳和鳴」讚頌人賀嫁得好丈夫,都是同賀對方一雙新夫婦「琴瑟和鳴」婚姻美好、感情融洽。

說到「伉儷」,在中華文化中知名的伉儷實在不少,像是仁慈治國的周文王與相夫教子助興周室的太姒,厚德大志的劉秀和母儀天下的陰麗華,塵世仙侶梁鴻和孟光,詩書畫印全能的趙孟頫和詩書畫三絕管道昇……。

那麼伉儷代表的頭銜屬於誰呢?應是首推黃帝和螺祖(元妃、嫡妻)這一對了。《幼學瓊林.卷四》說:「冠冕衣裳,至黃帝而始備;桑麻蠶績,自元妃而始興。」黃帝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既大又廣,其中之一即是創制漢服冠冕衣裳,規範了禮儀制度;黃帝正妃嫘祖教民養蠶取絲發明了絲綢,開展了漢服之華。兩者相輔相成:中華民族有了章服之美,而稱為華,有了禮儀之大而稱為夏。黃帝和元妃螺祖共同引領開創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誰能不稱頌這一對夫婦是中華文化中的伉儷代表呢?!

螺祖開創中華民族歷朝歷代孝賢皇后親蠶的文化。圖:清 院本《孝賢皇后親蠶圖》局部(公有領域)

@*#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