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探源.中秋節

中秋節:拜月賞月吃月餅 風俗源起各不同

作者:容乃加
中秋賞月。圖是清.董邦達畫 中秋帖子詩意 軸。 (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87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中秋節是中華民俗中三大節日之一,拜月、賞月、吃月餅則是中秋節的常見民俗,然而這三種民俗原來並非同源,源頭的起始甚至差距幾千年。你我真的很了解中秋節關於「月」的節俗嗎?

古人拜月不因中秋節因何由?

秋月祭拜月亮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是起源得很早,但不是因為「中秋節」。

我們從《周禮》中可以看到上古夏商周三代就有秋天祭月之禮,也稱「夕月」,《周禮》鄭玄注云:「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上古三代以下直到清代,代代都傳承「秋分,夕月於西郊」的禮制與精神內涵;夕月之禮是祭祀天地的大禮之一,天子就在宮殿西郊祭祀月之神。北京的月壇是明朝嘉靖九年建造的祭月壇,又稱「夕月壇」,特為秋分夕月之禮而建的。秋分的禮制遠早於中秋節,中秋節祭拜月亮的源頭就來自秋分拜月的古禮。

秋分為什麼要拜月?《大唐郊祀錄》卷六的《四言詩》可以作為參考解答:「月以陰德,自西而生。積水之氣,作金之精。麗天成像,配日為明。」就說月是陰德的代表,而秋分則是一年之中陽消陰長的轉折點,所以在這關鍵的一夜舉行祭祀月神的大禮。由此可見拜月表現的是敬慎天道的態度。秋分日正是秋天的中點,是名副其實的「中秋」,不過不一定逢十五月圓日。《周禮》說的「中秋獻良裘」指的是秋分,而不是「中秋節」。

皇帝在秋分行夕月之禮還含有敬事神明以行教化天下的意義。史書《國語》就說了這個義涵:「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天子敬慎祭祀月神向天下百姓傳遞了敬天、敬神、謝天、謝神的精神以及君民的倫理。中秋節拜月的民俗,其實是承傳了這種神傳文化的內涵的。

秋分夜,天子領群臣祭月於西郊。圖為北宋《大駕鹵簿圖書》局部,表現皇帝前往城南青城祭祀天地時的宏大場面。(公有領域)

什麼時候才有中秋節拜月呢?

唐末宋初有無名氏《洞仙歌》唱:「桂風高處,漸近中秋節。」但是在唐代《通典》記載的節假中還沒有「中秋節」。進入宋代,「中秋節」在民俗誌和詩歌中就大量出現了。比如宋人宋伯仁《中秋月》吟:「人生幾個中秋節,那得都將笑眼看。」

宋代人的《醉翁談錄》記錄了京城中秋拜月的盛況。當時不論富家或貧戶,只要兒女上了十二、三歲的年紀,都迫不及待給穿戴上成人的服飾,登上高樓或是在家裡中庭焚香、拜月。男子、女子都心懷祈願,女子呢祈願如嫦娥一樣美貌,婚姻家庭如明月一樣美滿,多子多福;男子祈願早日登科娶得嫦娥美眷,「只為嫦娥愛少年」。而後到了清代,中秋節拜月時,拜月以女子為主,男子多不叩拜。京師俗諺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中秋節賞月玩月 何時蔚然成風?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呢?中秋賞月玩月的風雅早於中秋節。南北朝詩人鮑照就有《玩月城西門廨中詩》,詩中有「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的名句。

唐玄宗曾在八月十五夜與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因為樓不夠高而不盡興,想要興建望月樓,次年安史之亂起,便作罷了。杜甫《夔府書懷》有「賞月延秋桂」的詩句,表現了秋天賞月的情趣。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吟「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明白敘述了中秋十五夜於簷下窗前賞明月的景況。

宋代時,中秋節是正式的節假,南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秋》有記載「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陰曆),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稱月夕」。本書和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都傳記了中秋節熱鬧終宵的玩月實況,丹桂香飄中,銀蟾光滿下,不論富貴家或貧戶,都樂在登樓賞月,蔚然成了宋代的一大時尚。富貴的人家張燈結綵裝飾出美侖美奐的涼台舞榭,邀集親朋好友來賞月,庶民老百姓就在自家的小陽台安排團圞家宴,或是爭占酒樓去玩月。玩月遊人,婆娑於市,通宵達旦,閭里兒童,連宵嬉戲。蘇軾的名作《水調歌頭》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抒發了賞月情懷,蔚成一種經典。

蒙古人來到中原後,和漢人一樣有中秋玩月、賞月的習俗,元代時西樓歡宴、錦亭望月都是經典的賞月駐馬處。明代時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時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這些賞月亭樓,都是一代賞月玩月的風致勝地。

吃月餅象徵什麼意義?

中秋節吃月餅是華人的傳統習俗。(宋祥龍/大紀元)

中秋吃月餅的風俗,比拜月、賞月都要晚。周代禮制,秋分祭月,民風重敬老,請老人吃糜粥,不是吃月餅,到了唐代時還是一樣。宋朝時已經有「月餅」了,但不是中秋節的應節食品,而是一年四季都買得到的常民點心。那時浙江錢唐的市場中賣的「月餅」是蒸的點心,不是烘烤的香酥月餅。

民間廣為流傳,元末中秋節互贈的月餅裡面夾紙傳遞「八月十五殺韃子」起義的密訊,並未見於史冊。中秋節拜月供月餅、賞月吃月餅,是明清兩代才形成的風俗。明代中秋節又稱為「團圓節」,民間普遍用又大又圓的月餅拜月亮,月圓、餅圓象徵人團圓。月餅也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那時人們重視月餅的「團圓」象徵,所以用來祭月的果、餅一定都要圓。

清代時拜月的大圓「月餅」有的直徑超過一尺,餅面上畫著月宮、蟾蜍和玉兔這些傳說角色兒。拜月之後,家人共享月餅,每人一份,也要給未能歸鄉的遊子留一份。有些人家把月餅留存到除夕夜才吃,叫做「團圓餅」。

小語:珍惜守護傳統精神

拜月、賞月、吃月餅這些華人圈熟悉的中秋節民俗,原來是從上古三代歷經宋代到明清,經過了幾千年才匯流而成,讓人珍惜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經過了一番返本溯源,讓我們明白,崇敬天道神明的精神,讓中華兒女得到神的護祐,那是中秋精神的源頭!戒慎守護中秋精神的源頭,中秋團圓「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心願才得以延展、實現。

參考資料:
《周禮》
《國語》
《新唐書》
唐.王涇《大唐郊祀錄》
唐.杜佑《通典》
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唐.韓鄂《歲華紀麗》
宋.李昉《太平廣記》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宋.洪邁《夷堅志》
宋.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
南宋.周密作,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
元.費著《歲華紀麗譜》
明.劉侗《帝京景物略》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會》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
清.顧祿的《清嘉祿》
清.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

@*#

──點閱【中秋節】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傳遞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節氣的氣候與物候特徵有哪些呢?小寒補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來探一探,提供我們,歲末補冬的精神與物質之寶。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