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唐詩宋詞

中秋玩月十詩詞:關山同一照 三五二八時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氣: 1196
【字號】    
   標籤: tags: , , ,

月可玩,古來詩人留下許多玩月詩,情意重重。月可玩,情可味,人生盡在中秋之月的玩味中。中秋節近,與您共賞古人的玩月詩詞、摘句;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

南北朝鮑照《玩月詩》(又名《玩月城西門廨中詩》):

「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

南北朝詩人鮑照的玩月詩,是歷代玩月詩賞月寄情的代表作之一,作於他擔任秣陵縣(今江蘇江寧)縣令時。秋日裡,他常賞月於城西門官署中,從月兒「纖纖如玉鉤」、「娟娟似蛾眉」,盼到三五、二八月圓時,對映詩人企盼「千里與君同」的心曲。玉鉤隔瑣窗,兩地相隔,人間傷別離,仕子倦飄塵,何時能不再異地客遊呢?何時才能從容宴饗閒暇之情?他的「千里與君同」賞月的心願,道出了人間千古同一心!

宋代劉克莊《清平樂其二 五月十五夜玩月》:

風高浪快,萬里騎蟾背。
曾識姮娥真體態,素面元無粉黛。

身游銀闕珠宮,俯看積氣濛濛。
醉裡偶搖桂樹,人間喚作涼風。

雖然不是八月天,詩人穿越時空,賞滿月發奇想:騎蟾背萬里飛行,穿越時空遨遊月宮,見到粉黛不施的姮娥(嫦娥),她是舊識呢,詩人說自己也是從仙宮降生凡世的呀!轉身從高處俯看,只見積氣濛濛,不似在人間,此際人間離詩人非常遙遠哪!詩人浪漫的生花妙筆出仙語。看此詞和蘇軾《水調歌頭》可以領略到異曲同工之妙境,宛然都有著「我欲乘風歸去」的歸仙之情;又忘不了人間,「醉裡偶搖桂樹,人間喚作涼風」,寄寓一份牽掛,有如蘇軾「何似在人間」之牽情。

唐代劉禹錫《八月十五日夜翫月》: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能變人間世,翛然是玉京。
(*翫同玩;翛,音同瀟)

詩人在八月十五夜玩月,放眼望天,「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一語萬古新,給了八月十五的中秋明月最高的讚美,同時敬頌了月光一洗寰宇、淨化人間的能量!究竟這能量來自何方?「能變人間世,翛然是玉京」,知道嗎,原來能量來自天上玉京的神!是千變萬化的神才能改變、淨化人世間!

八月十五日明月夜,勾起人追想生命的本源和層層轉生的歷史,「翱翔曾在玉京天,墮落江南路幾千」(唐代南卓《贈副戎》)。觸動生命追根之思:如何能返本歸真、何日能重返仙鄉呢?

杜甫《翫月呈漢中王》:

夜深露氣清,江月滿江城。
遊客轉危坐,歸舟應獨行。
關山同一照,烏鵲自多驚。
欲得淮王術,風吹暈已生。

杜甫的憂國憂民的誠摯情感常現在詩中,而這首玩月詩若隱若現一種「思歸」的情懷。中秋夜深「江月滿江城」、「關山同一照」,露氣洗清了塵氣,滿天月華照向城池,照向江水,隱隱籠罩著「思歸」之情:歸人的歸舟當在歸途上吧!「烏鵲自多驚」也隱喻遠行的人將要回來的典故。遊客歸向何方?最想歸去的是仙境吧!欲從漢代淮南王劉安學得登仙的方術,然而,一時風起霧生隱去了仙逕。細細微微的嘆息也在風中飄落!

唐代王昌齡《同從弟銷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苒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這是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與從弟出遊,在南齋玩月憶友人的詩句。時光苒苒,歲月匆匆,月影幾盈虛,澄澄變今古。詩句著墨不多,轉古來今,撫今追昔,帶著蒼茫之感,境深意遠。《唐詩別裁》說:「高人對月時,每有盈虛今古之感」,對應此詩,展露無遺。

唐代栖白《八月十五夜翫月》:

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無煙。自古人皆望,年來又一年。
(*皓魄:月)

「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詩人以平時的十五夜對襯出中秋月的美好和團圞圓滿,手法新穎,印象深刻。「自古人皆望,年來又一年」締造了亙古綿延的時空感,此語和王昌齡詠月「苒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對照,三五夜的月色一柔和、一蒼茫,都難掩人對歲月無情的驚心呀!

唐代白居易《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人道中秋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
華陽洞裡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
(*華陽洞是仙人洞)

人道中秋明月好,為何今夜清光此處多?因為同道者相會共賞中秋明月之故,正是「此夜年年月,偏宜此地逢」(唐代柳公綽《和武相公錦樓翫月得濃字》)!

中唐的詩僧皎然也有類似的詩句:「山中常見月,不及共遊時。」那是他和顏魯公真卿共遊玩月留下的詩,詩情和本詩相照相映。

唐代趙嘏《江樓舊感》: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玩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江樓玩月是古今玩月的第一勝選,此詩追今撫昔天然成章,情景真切,全詩一氣呵成。「風景依稀」一句,繚繞有「情」:去年今日此樓中,彼時明月與誰同?觸景生情處,宛如崔護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心境,賞月懷想看似悠然,情牽處就讓如水的月光代言吧。

明末淸初 薛始亨《江樓翫月》:

「露下海潮落,風高秋漢移。
明月自千里,浮雲但一時。」

月的陰晴圓缺,象徵生命的本質,月外有雲湧霧起的變化,象徵生命運程的起落。浮雲能遮月,恰若災難來考驗生命的操守,然而明月不受環境變遷而改變亮潔的本質,浮雲但一時,明月自千里!

宋代趙抃《辛巳青州翫月有懷》:

「天上無私是明月,隔淮千里照人來。」

詩句透過時空的對比起興,寄情明月,展現詩人詠嘆「無私」之德的意境!

結語

古來中秋玩月一脈相傳,在天人共會下,詩人的趣味、心思和情義有多層面貌的展現,也屢屢有萬古繫一心的契合。玩月,盡結一生歡,盡傾一生愁,盡窮一生問,陰晴圓缺誰共?千里盡訴中秋月。@*#

-點閱【 璀璨中華文化 】的亮點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傳遞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節氣的氣候與物候特徵有哪些呢?小寒補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來探一探,提供我們,歲末補冬的精神與物質之寶。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