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网站评级-双色球预测算法-新加坡博彩公司
成語典故.【成語數來寶】

「近水樓臺先得月」以詩借問結好果

作者:容乃加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真正的意含為何呢?(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320
【字號】    
   標籤: tags: , ,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易)逢春」,這僅僅二句話的斷句詩在民間流傳,得到很多人會意的贊同。後來有人把「近水樓臺先得月」作為謎底,以「望江亭度中秋」為主句作成一句歇後語,即成:「望江亭度中秋」——近水樓臺先得月。

「近水樓臺先得月」也簡略成「近水樓臺」一詞,描述因為人事關係接近從而易於獲得方便的意思,現今通常也用此成語諷刺那些由於地位或關係親近而優先獲得利益或便利的人。然而,這句話的典故來處卻是充滿蘊藉含蓄的敦厚,恰恰與尖銳諷刺相反,展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儒雅品格。

宋人俞文豹(字文蔚,括蒼、今浙江麗水人)著作的《清夜錄》,道出了「近水樓臺先得月」此話的典故。話說宋朝名臣范文正公(范仲淹,西元989─1052年)鎮守杭州錢塘時,他手下官兵都受到他的舉薦,其中唯獨一人例外,這人是巡檢蘇麟。蘇麟的職務是巡檢,所以要到各地巡視安全、捉賊等等,總是不在錢塘的官府中,當然也長期見不到范公。

蘇麟看到同事們個個都得到范公的舉薦,自己的職位卻在原地踏步,失落之情悄然而生。他省察自己的工作成績表現並非不得力,可是為何同事們都受范公舉薦,也都得到升職加給,唯獨自己卻不在范公的舉薦名單中呢?他很想知道究竟,可是如果直白了當將這事去問范公,那就是粗鄙的行為,不僅冒犯范公的人品、明鑑,又顯示自己器量狹小,患得患失。

蘇麟思前想後,總算想到了一個委婉含蓄的方式。他想到古人的「詩言志」,於是提筆寫了兩句斷詩,將自己的疑問含蓄地隱寓其中:「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寫好了詩句,他找到一個機會,當面獻給范公,等待著答案水落石出。

范仲淹像。(公有領域)

范仲淹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造詣很高的文學家。在他選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任,在宋仁宗朝中官至參知政事(時在1043年─1048年)。 後人對他寫的《岳陽樓記》展述的人生志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都非常的感佩、崇敬。(元昊造反時,他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使得西夏人不敢犯邊,令名滿天下,羌人稱他為「龍圖老子」,西夏人稱他為「小范老子」。)

范仲淹不僅忠誠為國、以天下為己任,而且非常惜才愛才,他具有識人明見,常常為朝廷舉薦人才。當范仲淹看到巡檢蘇麟送來的二句詩,一吟「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馬上就會意了,蘇麟的言外之意也如清水中倒映的月影,清晰浮現出來。是呀!吾怎地把他忘了呢?很快地,蘇麟的疑惑得到了解答——他得到了范公的提拔。

這典故出處的原文——俞文豹是這樣寫的:

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從此以後,「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流傳非常廣。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權夸選士》第一五齣就借用了這句詩:「凡天下中式士子,都要參謁太尉府,方許註選。正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透過戲劇的傳播,此話更成了人人琅琅上口的大眾話語了。

後人把「易逢春」改為「早逢春」,「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成了今人常見、常用的二句斷詩成語。@*#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