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500彩票- 线上博彩全攻略

「女子無才便是德」究竟是什麼意思

文/周曉輝
古代女子主要通過宮廷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模式,讀書識字明理。圖為清陳枚繪 《月曼清遊圖冊》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9481
【字號】    
   標籤: tags: , ,

提到「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尤其是在中共摧毀中華五千年文明、極盡所能詆毀傳統文化後,人們普遍的理解就是女子是不需要有什麼才能的,沒有才便是有德行了,而這是古代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是為了讓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自然這也成為中共宣傳古代社會是「黑暗的、腐朽的、落後的」所謂證據之一。不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實含義並非如此。

首先從現有的史料看,這句話最早出自於明末文學家陳繼儒編撰的格言語錄集《安得長者言》中,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應是其引用他人所言。陳繼儒對此的註解是:「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另有清代張岱《公祭祁夫人文》中說:「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清人寫的《隋唐演義》第三十七回也如此說道:「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才何必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嘆為有才無德,為可惜耳。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

眾所周知,中華傳統文化「敬天畏地」,講求「天人合一」,而傳統文化的核心正是對儒(孔子)、釋(佛家)、道(老子)的信仰,三家都非常重德。不僅帝王要德治天下、德化天下,大臣、平民百姓也要修心養性,按照一定的道德準則生活。不僅男子要有德、要有君子風範,女子也要遵從「四德」,即婦德、婦容、婦言、婦功。

女子要遵從「四德」,即婦德、婦容、婦言、婦功。圖為明代刊本《列女傳》插圖。(公有領域)

也就是說,對女子的首要要求是有品德,這樣才能正身立本;其次儀表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輕浮隨便;第三言辭要得體,有禮有節;還有就是要懂治家之道,包括懂得如何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持家,懂得繡花織布等手工。

簡言之,古人最重視人的德行,其次才是技藝,即「德重於才」,不論男女。

如何讓人擁有德行呢?教化為徑。古代男女有別,男子不論屬於哪個階層,都要學習仁義禮智信,學習如何修身,學習的途徑或是學校老師的教導,學習《四書五經》,或是家族長輩的言傳身教。而女子則主要通過宮廷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模式,讀書識字明理。

早在先秦時期,宮廷便已有對宗室女子進行教育之傳統,教育內容包括德行和禮儀。到了漢代,宮廷上層女性除接受德行教育外,還要學習音樂舞蹈等,以修身養性。彼時劉向所撰《列女傳》與班昭所撰《女誡》規範了女德教育的內容,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唐代宮廷女子教育更是大行其道,唐太宗皇后長孫氏「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她總結自身處世治內的經驗「撰古婦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則》,自為之序」。該書流行當世,對當時女子教育起了一定作用。宋代至清宮廷女子教育同樣被大力提倡,宮中設有專門的教育機構。

除了上層女性接受德行教育外,一般貴族和士大夫的女兒也可以在家通過父兄或家庭教師的教導,提高自身的修養。明清時代,簪纓之家、書香門第,女子讀書已蔚為風氣,明末更有女子私塾出現,而在婚姻中,女子擁有才華也是是否可以獲得佳緣的一個助力器。

貴妃筵宴題大觀園,清孫溫繪《紅樓夢》第18回插圖。(公有領域)
明清時代,簪纓之家、書香門第,女子讀書已蔚為風氣。圖為貴妃筵宴題大觀園,清孫溫繪《紅樓夢》第18回插圖。(公有領域)

顯然,幾千年來,針對男女的德行教育遍及整個社會,而這也是古代社會長期維持了相當程度道德標準的原因。由此再看晚明出現的「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含義,前一句的真意是男子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並非是不要重視才幹;後一句是說女子也要以德行為主,不要因為有才華就忽視了婦德。有學者認為,這個「無」字是動詞,是「本有而無之」的意思,也就是「本來有才,但心裡卻自視若無」的意思。

結合陳繼儒對此的註解以及《隋唐演義》中的說法,或許可以更好地理解「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含義。陳繼儒認為通文識字且能明大義的賢德女子,當下不可多得;那些因為喜歡看戲曲、話本、小說而動了春心,甚至吟風弄月,做出醜事的女子,反而比不上那些不識字、安守本分的。

考慮到明末清初大量青樓才女吟誦詩詞並為文人推崇的背景,陳繼儒或有所特指,「女子無才便是德」中的「才」在此極有可能特指詩詞歌賦的文才。如果女子不重視自己的德行,而是炫耀才華、吟風弄月,自然有悖婦德。若是這樣,還不如沒有這樣的文才。《隋唐演義》中所言的「患恃才妄作,使人嘆為有才無德」,「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無疑,「女子無才便是德」所說的絕非是女子不應該擁有才華,而是強調德行最為重要。@*#

參考資料:

《女誡》
耶魯學者孫康宜《女子無才便是德?》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