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故事

天上人間七夕節 牛郎織女故事知多少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2909
【字號】    
   標籤: tags: ,

「織女牛郎會七夕」這個典故流傳古今。有人說七夕是中國情人節,也有人說應該是中國的恩愛夫妻節才對。一年容易臨七夕,此際,來溫一溫這個傳說千古的七夕故事的古今版本,找一找隨著時空輾轉演變之下的故事真締吧。

迢迢牽牛星 皎皎河漢女

牽牛星和河漢女七夕相會的愛情婚姻傳說,很可能在先秦時代的秦國就有了,從考古文獻中可以得到這樣的線索。[1] 《詩經·小雅·大東》篇中已經出現了牽牛、織女二星。而在西漢到三國時代之間,有許多歌詠、敘寫牛郎織女的七夕詩文篇章流傳下來。西漢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記載著「烏鵲填河而渡織女」的傳說;東漢樂府詩《迢迢牽牛星》中,詠嘆天上的牽牛星(牛郎)和河漢女(織女)隔著河漢(*銀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詠物寄情。

天上織女助孝子

魏晉時代,曹植《靈芝篇》和東晉干寶的《搜神記》,都寫了天上神仙織女下凡幫助孝子董永還債的故事。《搜神記》有完整的故事記述:

漢朝時在千乘(今山東省高青縣高城鎮北)這地方有至孝之子董永。他幼年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體弱多病,一家過著非常清貧的日子,董永努力幫人耕田換取一些食物、一點錢來維持家計。去幹活時,他放不下父親,就推著一輛小車子載著病弱的父親一同前往。到了工作的田邊,他把父親推到樹蔭下,然後一邊工作,一邊也能照應父親。

後來父親死了,家徒四壁的董永沒有餘錢可以為父親料理後事,就賣身給一富有人家當奴僕,換得錢來為父親辦理葬事。主人知道了董永的賢孝,送給他一萬錢,讓他回家去把喪事辦了。董永為父親居喪三年後,再次前往主人家中,就在路途中他遇到一個女子對他說,「願做為他的妻子」。董永只好讓女子隨同一起前往主人的家中。

到了主人家,主人看到守喪期滿的董永竟然主動回來了,就告訴他說:「那些錢是送給你辦理父親喪事的,我並不要你還。」

董永答說:「承蒙主君的恩惠,父喪已經滿期,永雖然是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一定要盡力勤奮工作,來報答您的厚德。」

主人問道:「你家婦人能做什麼呢?」

董永說:「她能織布。」

主人說:「如果你一定要回報我的話,就讓你的妻子為我織百疋縑帛吧。」

於是,董永的妻子就在主人家紡織。十日過後,百疋泛著絲光的高貴縑帛已經擺在主人眼前。這樣的巧手人間哪裡找呀?

完成了主人交辦的工作,董永也清還了借債,他和妻子拜謝離開了主人家。出了主家門,妻子告訴董永說:「我是天上的織女。由於君誠心至孝感動了天帝,天帝命令我下凡助君快快償清債務。」

話一說完,織女凌空而去,瞬間已經不見了蹤影。

南北朝《小說》故事 織女動凡心

南梁的殷芸有一部短篇《小說》故事,寫天上的織女和牛郎結成連理但留下缺憾的故事。天上的織女和牛郎分居東西,一在天河東、一在天河西邊。織女是天帝的女兒,她有著一雙巧手而且又非常勤快,心念專一,成天在紡織機前織呀織不作他想,她織出綺麗的雲錦天衣,一點也不覺得疲倦,一點也不把心思放在自己的容貌上。

天帝憐愛這個認真忘我的織女,就作主把她嫁給天河西邊努力耕田的牽牛郎。豈知結婚後的織女,卻動了凡心陷入情愛的牽掛中,從此不再織錦了,失去了天仙織女的本色。天帝發怒,就責令她回歸到河東來,不過也給他倆一年一度相會的機會,那就是現在人們熟知的「七夕」之夜。

凡世姻緣斷 七夕鵲橋會

後來,民間傳說的故事又揉合了七仙女、金星牛轉世老牛報恩等等的情節,演變成了今天通俗本的七夕愛情故事了,下述是常見的一個。

相傳在遙遠的從前,天接地,地接天。有一位老實的放牛年輕人,父母雙亡後被兄嫂欺壓,除了分給他一頭老牛之外,沒給分文。年輕人沒有一絲怨恨,牽著老牛相依為命,住到遙遠的接近天邊的地方耕作荒田。

孤單的年輕人雖然賣力耕田,也只能溫飽,談不上娶妻生子。有天,家中老牛突然張口說話了。老牛告訴他,河邊有時會來七仙女在那裡戲水,只要留下仙女的衣服,就可以和仙女成親。老牛又說,自己所剩日子無多,當牠死後,剝下牠的皮做成皮衣留下來,得有機會穿上皮衣即可飛天。過沒多久,老牛真的死去了。

孤獨的年輕人走到河邊散心,正巧看見仙女們在河邊戲水,那河岸邊樹上掛著一套仙衣。年輕人就把那仙衣藏起來,藏身河邊待著。眾仙女戲水後飛回去了,只有最小的仙女──織女找不到仙衣,無法飛上天了。無奈之下就答應了牛郎的求婚。

牛郎、織女成親之後非常恩愛,生下一男一女,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然而,天帝知道小仙女留在凡間成親非常震怒,就命王母娘娘下凡將織女帶回天庭。織女被帶走了,遺下牛郎和一雙兒女跪在地上哭泣。這時,牛郎陡然想起老牛的遺言,趕緊找出牛皮衣,找來一根扁擔,兩頭掛上竹簍放上一對兒女。然後他穿上皮衣擔上扁擔,果然騰飛上天了。眼看就要追上織女時,王母娘娘取下髮簪隨手一劃,就在他們之間隔出了一條銀河。這時牛郎只能隔著銀河和織女對泣。

然而,牛郎並不死心,他帶著一雙兒女想要舀乾銀河水,以過河相聚。他的這份堅貞感動了天帝,於是讓鵲鳥傳訊:每年的七月七日,讓他們一家相會。

頤和園長廊上「牛郎織女鵲橋會」的彩繪。(公有領域)
頤和園長廊上「牛郎織女鵲橋會」的彩繪。(公有領域)

也有一說,天帝本是讓他們天上人間兩方七日一會,結果鵲鳥傳錯話兒成了七月七日一會。鵲鳥為了致歉,年年這一天為他們搭鵲橋。

對應天上的星座,牛郎星即是牽牛星,位於河鼓星官(*東方星座)中,屬於二十八宿的牛宿,居銀河之南,與織女星相對。河鼓宮有三星,中間一顆最亮就是傳說中的牛郎,旁邊兩顆較淡、位置稍下的星,就是他扁擔兩邊上的一兒一女。織女是織女座中最亮的一顆星,也是屬於牛宿。

秋風起兮,牛郎、織女伴七夕,金風玉露一相逢,情到真時,豈在朝朝暮暮!各位看官們看了七夕故事的演變,是否感受到:從天上落下凡塵,動了凡心,也正是受苦受難的開始呢?

註[1] 參見:
蔡先金、李佩瑤《睡虎地秦簡〈日書〉與牽牛織女神話》, 東岳論叢, 2011年(12期)。
李立:《雲夢秦簡「牛郎織女」簡文辨正》,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年(第6期)。
@*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