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

古代的「隨身聽」

傳統文化趣談
清 翡翠山水圖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
font print 人氣: 232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在藍牙耳機、智能手機普及的現代社會,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在任何地方聆聽音樂。其實,古人也有屬於他們的「隨身聽」。

禮記曰,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的種類多樣,十分美觀,可以用作隨身的裝飾。據說玉還有通靈的功效,因此被帝王用作祭天的禮器。其實,玉在古代君子的日常生活中,還有著一種「樂音隨身聽」的非凡妙用。

自從西周建立、周公制禮作樂後,人們了解到道德禮樂對人心的教化遠勝於苛政酷法,於是系統規範了各種禮儀,細緻到日常的起居、言行,甚至舉手投足間的分寸把握,都涵蓋到了。接受過禮樂教化的君子,通體散發著高貴的學養氣質和獨特的東方內韻。

宋徽宗趙佶《聽琴圖》局部。(公有領域)

在這些細緻的禮儀規範中,就有著對佩玉功能的解說。《禮記玉藻篇》中記載:「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采齊》,行以《肆夏》⋯⋯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

這段話大意是:「古代君子佩玉,佩在左側的玉會發出宮音和羽音,配在右側的玉會發出徵音和角音,快走時的節奏符合《采齊》之曲,慢行時的節奏符合《肆夏》之曲。⋯⋯進退時隨著手的動作,玉也發出清脆的碰撞之聲。所以,君子在車上時,可以聽到鸞鈴聲響,行走時聽見佩玉聲響,這樣持續聆聽著正聲,邪僻的念頭就不會產生了。」

戰國 螭虎紋佩(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由此可見,古人對自己內心的約束是多麼嚴格,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又是多麼高超!人在生活當中,常常會被各種負面情緒、信息所干擾。這時,正聲雅樂可以幫助人們擺脫邪念,升起積極的向善之心。這樣的一件「隨身聽」真是集價值、美觀、實用於一身。

而古之厚德君子,行走時寬袍大袖迎風舞動、佩玉鏗鏘清脆悅耳,顯露出文質彬彬的風度。無怪乎莊子曾言古有邯鄲學步者,這樣的一種行走的風姿,確實令人心生仰慕。

其實,邯鄲學步者之所以不能成功,也許是因為他忘記了學習君子那一種通過修身養性得來的沈著安詳。畢竟,佩玉碰撞的節奏是否準確、進退的儀態是否合宜,只是內心德行的一種外在投射而已。對於一個真正的君子來說,這些美妙的樂音,是不用刻意而為就能自然產生的啊!

(點擊閱讀原文)

——轉載自神韻藝術團網站

(神韻網站授權轉載,版權歸神韻藝術團所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歷朝歷代的文化各有千秋,多彩多姿,蔚為奇觀,令人驚嘆。由服飾可見一斑。
  • 魏國有賢人徒師沼治理國政,市場上便沒有囤積居奇、獲取暴利的商人;有賢人郄辛治理陽城,連道路上的失物,都沒人會撿拾占為己有;又有芒卯(人名)在朝為官,鄰國有才德的君子紛紛前來求見。這三個賢人,就是魏國真正的寶物。
  • 古人認為,君子有九思,而美玉有九德。古人佩戴玉器,不是對財富的炫耀,也不僅僅是作為裝飾,而是「君子比德如玉」。《禮記.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君子守德如玉,故君子一定是知禮明禮之人。
  • 古代中醫治病,有藥引的說法。由於草藥藥性不同,歸屬的經絡也各不同,對人體的臟腑起到的影響也不同。如果藥引不對,藥性就不能到達經絡,也就發揮不了作用。所以藥引起著嚮導的作用。
  • 全球首見的玉魚典藏大展「餘裕翫賞-玉魚珍藏展」,正在台北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展出400多件精品,展期至11月25日,主辦單位元家博愛公益慈善基金會希望讓更多人看見「中華玉魚文化之美」。
  • 太史恍然醒悟,想起之前的對句「香曇一現」就是讖語啊。而後來的夢,喻示章節已經償還完世間的業債,返回到他原來的地方了。於是揮筆,寫下《曇花記》,記錄這樁佛國曇花轉世而來的神童。
  • 玉,其實是一種石頭,卻有水的溫潤。八千多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就開始崇尚玉了,最初的玉,是人與神進行溝通的媒介。玉的象形字,就是三塊美玉用一根絲繩貫穿起來,稱「三玉之連」,指玉通天、地、人。古人認為,玉可通神,神的旨意會通過玉來傳達,順應天意者也可通過玉與神溝通,得到神的護佑。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