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縱奇才藝術家——雷歐納多·達文西(一)

雷歐納多·達文西(註一)可說是人類美術史上最負盛名的藝術家了,他的名字幾乎是無人不曉。除了《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經典作品之外,他的博學多才也是為人所樂道的。達文西不僅集畫家、雕塑家、建築師於一身,對音樂、數學、機械、工程和各種自然科學領域也有深入的研究,在解剖、視覺和水力方面的認識更是超越了他的時代,同時也憑著想像力和物理知識發明了許多器械。然而,歷史賦予達文西天縱奇才的真正目的,應該還是讓他將這洞悉事理的智慧,結合對人性的觀察和對美感的敏銳直覺力,在藝術創作上充分發揮,以完成他引領人類藝術走向成熟的使命。有學者認為,從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開始,文藝復興的美術才正式進入了盛期。所以雖然達文西大半生屬於十五世紀,但由於他是使人類藝術(繪畫)達到成熟階段的第一人,所以後人將他與兩位後進——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並列為文藝復興盛期的三位巨匠,並稱為「文藝復興三傑」。

生平簡述及作品
童年
1452年4月15日,雷歐納多·達文西出生於佛羅倫斯境內的文西鎮(Vinci,或譯為芬奇鎮)。父親皮也洛·達·文西(Ser Piero da Vinci)是一名公證人,其家族四代都從事公證業。母親卡特琳娜(Caterina)出身階層較低的農家,父母並未結婚。達文西五歲時才由父親帶回家族中教養。
達文西的私生子身分和離開生母的童年,對他日後性格有多少影響尚難以論斷。但幼年的雷歐納多聰慧清奇,仍深得父親家人的喜愛。只是後來的繼母陸續生下弟妹,非婚生的雷歐納多自然地開始受到排擠或冷落。幸好親切的叔叔法蘭西斯科對他始終如一,經常陪伴著他在鄉野自然中暢遊。
根據記載,達文西自幼表現出不凡的才華,數學能力強,舉止高雅,談吐不俗,喜歡交朋友。在音樂方面也很有天分,能彈奏豎琴即興伴唱。當然,最出色的表現還是在繪畫上。而座落在山丘之間的文西鎮,又提供了雷歐納多一個從小接觸大自然的環境。少年時代的雷歐納多必定花了許多時間暢遊在大自然中,觀察動植物、飛鳥、溪流、岩石、山巒……這些偏好大量反映在他未來的筆記本和草稿中,並且也成為他日後創作中的資料來源。
《藝術家列傳》作者瓦薩利曾記載達文西少年時代的一件事。有個農夫拿了一個圓形盾牌請求他的父親皮也洛·達文西送到佛羅倫斯繪上文飾,皮也洛把盾牌交給兒子處理。少年雷歐納多為了讓盾牌達到震懾敵人的作用,把盾牌帶入他收集了各種昆蟲動物的密室中,參考了希臘神話中蛇髮女妖的形象,把昆蟲和動物造型結合、變化,還加上了噴火、毒煙等效果。他花了很長的時間在這個盾牌上,到了父親和農夫都不再催促他的時候,他才讓父親來取回盾牌。皮也洛乍見盾牌時嚇了一大跳,以為見到了什麼妖怪。結果精明的皮也洛把兒子的傑作以一百金幣賣了給一個佛羅倫斯商人,再用一個普通盾牌還給農夫了事。據說後來這個盾牌又以三百金幣到了米蘭公爵手中。
達文西隨父親在一四六六年搬到佛羅倫斯,老達文西發現兒子的繪畫才能後,便將他的一些習作帶給藝術家好友維洛其奧(Verrocchio, 原名Andrea di Cione,1435—1488)評鑒,結果維洛其奧大為激賞。不久之後,年輕的雷歐納多便高高興興地成了維洛其奧的入室弟子。(註二)


學徒時期(1466─1472)
當時維洛其奧是佛羅倫斯最有名的全能藝術家,雕塑、金工、木刻、繪畫、銅鑄,珠寶設計等樣樣精通,稍大的建築相關工程也難不倒他,同時對天文、地理、歷史和音樂都有興趣。他的工作坊不只是十五世紀後半佛羅倫斯最大的一個,同時也是人才匯集的場所,許多學者、藝術家經常在此聚會,討論學術問題。不少赫赫有名的大師,如波提且利(Andrea Botticelli)、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可能教導過拉斐爾)、吉蘭戴歐(Domenico Ghillandaio,米開朗基羅的啟蒙老師)和克瑞迪(Lorenzo di Credi)等也都在這裡工作過。
工作坊(workshop)是文藝復興時期一個藝術家技藝養成的必經之途。那個時代並沒有教科書,除了口耳相傳的知識,學徒必須從「做」中學起。十五世紀的藝術家都被視為工匠,最多不過是專業人士,只有達到像維洛其奧那樣的名望才有社會地位。工作坊的任務五花八門:例如裝飾比賽的盾牌、為嫁妝箱畫裝飾圖案,洗禮盤、死者面模、還願的裝飾板,肖像畫、祭壇畫,有時還要做紀念雕像,最多的是禮拜堂的宗教畫。
工作坊也受到工會等組織的嚴格規範,老師和學徒之間有一定的權利義務。一般學徒在十四歲左右進入工作坊,第一年,除了幫忙雜事外,學徒要先學習素描基本功,再花幾年學習其它繪畫必備的相關技能,如研磨顏料(註三)、製作畫筆(註四)、準備畫板和打底(註五)、處理金箔等。在這些技巧熟練之後,學徒才能開始學習繪畫。藝術家也有責任讓學徒有機會參與工作,從實際操作中學習。繪畫技巧達到一定基礎的學徒,老師會先讓他參與繪畫工作中比較不重要的部分,技術好的學徒則可以參與到比較重要的部分。
雷歐納多·達文西在維洛其奧的工作坊中可謂如魚得水,獲益良多。維洛其奧本身多才多藝、學識淵博,著重以科學理論來處理繪畫和雕塑的技術問題,對解剖學和透視法尤其重視,是個觀察力敏銳的寫實派畫家。對學生要求嚴格,又能循循善誘;達文西在工作坊打下了基本功的堅實基礎,學會了各種繪畫和雕塑的技藝,才華也得到充分的滋長和發揮。
由於美第奇家族在東羅馬帝國滅亡後延攬了許多希臘學者到佛羅倫斯定居,並設立了柏拉圖學院作為學術、藝文、人文主義思想的匯集與傳播中心。這些知識精英與維洛其奧大師的藝術圈也有往來。達文西因而能接觸了許多學者、藝術家和科學家,吸收了當時最先進的知識與人文思想。雷歐納多本人對形而上的柏拉圖主義興趣不大,他有興趣的還是推理可及的科學。他與當時佛羅倫斯的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者托斯卡尼里(Paolo dal Pozzo Toscanelli ,1397—1482)相交甚密,向他學習了許多科學與文化知識。這些都成為未來達文西在科學方面研究的基礎和美術創作的靈感泉源。
1472年,二十歲的達文西加入了聖路加工會成為正式的藝術家,這意味著他的美術才能已經受到充分肯定。但是,或許出自對老師和工作坊的情感,他並不急於自立門戶,繼續待在維洛其奧的工作坊當了幾年助手。
在這一段時間,達文西幫助老師維洛其奧完成了著名的《基督受洗圖》,這是1472年維洛其奧受佛羅倫斯聖·薩爾非(San Salvi)教堂的委託製作的一幅祭壇畫。維洛其奧畫了畫面中央主要的部分——正在進行洗禮的施洗約翰和耶穌;而最左邊的天使和背後的風景則交給愛徒雷奧納多處理(註六)。據說後來維洛其奧看到這靈秀的天使時候,感歎後生可畏,發誓將來不再畫畫了(註七)。達文西在畫中採用了當時還是新技術的油彩,而維洛其奧採用的是蛋彩。這也說明了達文西勇於嘗試新事物。@(待續)


註釋:
註一:Leonardo da Vinci意指「來自文西鎮的雷奧納多」,西人多直稱其Leonardo ;中文達文西或譯為達芬奇。
註二:達文西在哪一年進入維洛其奧的工作坊,說法不一。有人推測是一四六六年,也有認為達文西是一四六八年離開芬奇鎮前往佛羅倫斯的,所以認為他的學藝生涯應始自一四六八—六九年。
註三:學徒的每日必須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讓顏料供應充足。當時沒有我們今日工業生產的管狀顏料,畫家必須視當日需要量自己製作。製作顏料的方式是先將色料用缽和研杵搗碎、磨細,再與膠質或油質的黏合劑調合。如蛋彩用蛋黃,油彩用亞麻仁油或核桃油等。色料的來源有礦物、植物和有機生物。如昂貴的青金石可研磨成海青色,藍銅礦磨成較便宜的藍色;鼠李的漿果可製成鮮豔的銘黃色;胭脂蟲可製成洋紅色。
註四:軟毛畫筆是將雪貂的尾毛紮成束,固定在翎毛管上,外面再套上木杆。最好的品質是俄國的黑貂毛製作的。而質地較硬的筆是用豬鬃製作,真正繪畫之前,必須先用豬鬃毛筆粉刷木板或牆壁使之變軟些。
註五:白楊木、橡木和銀杉都適合作為木板畫的材料。首先學徒必須煮過木料,避免木頭裂開,然後用皮革製成的透明膠料塗遍木板,最後打上石膏粉,使板面平整後才能用來繪畫。畫面的底層也常使用瀝青,能使畫面明暗分明。達文西就喜歡用瀝青打底。
——轉載自《藝談ARTIUM》(原標題:雷歐納多 ‧ 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點閱【雷歐納多·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