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里」怎樣奠定華夏文化的基礎?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808
【字號】    
   標籤: tags: , ,

「里」是古代距離長度的單位,為什麼也是故鄉的代名詞?其實,不管是度量距離的「里」,或是代言故鄉的「里」,兩者是有一個共同的、古老的起源,而且在後代,「里」持續發揮著很大的文化效力。那麼,這源頭在哪呢?找到它,你會發現「里」的重要性,真是無法計量啊!

從古代以來,「里」是故鄉的代名詞之一,例如:南朝梁.江淹《別賦》吟「割慈忍愛,離邦去里」,他說的里就指故鄉、居住的地方。現代的地方政府將「里」作為都市的行政區域之一,沿襲自周代的井田制度和地方戶籍制度。周代「建步立畝」正經界、立井田,就用了「里」作為重要的度量和組織單位。

《周禮.地官司徒》制定「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酇,五酇為鄙,五鄙為縣(*二千五百家),五縣為遂,皆有地域,溝樹之」,其中的鄰、里、縣的地方組織名稱,現今都還沿用。周代的井田制還詳細規定了各區域的大小範圍,以「一里見方(即平方)」為鄰里的基本構成單位,由此建構「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教化齊同,力役生產得平」,井井有序的美好生活。

《漢書.食貨志上》詳載了周代這種以里為基礎的安民之道:「理民之道,地著(*安土)為本。故必建步立畝,正其經界。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方一里,是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畝,公田十畝,是為八百八十畝,餘二十畝以為廬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則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齊同,力役生產可得而平也。」

在一里一井田中有25家人構成里鄰。《說文解字》說「里,居也。从田从土」,就等同於周代一個「井田」的概念。

那麼以現代的公制來說,一里有多長?

里若用於距離長度的單位時,實際是多長呢?《韓詩外傳.卷四》說「廣三百步,長三百步,為一里」[1] ;《孫子算經》說「三百步為一里」(*指周制)。三百步為一里,一步六尺。周制一尺約當0.231公尺,一里則相當於415.8公尺。

這裡順便說一說這一「步」,它不是虛構的概念,而是實際的步測。只是,個別人有各自的步幅長度,所以要避免紛爭就必須統一度量衡,所以公家要「建步」,也就是給「步」定一個統一的長度,以六尺作為一步。周代古人的一步換算成公制,相當138.6公分,這和今人的步幅是相當的。怎麼說呢?根據古代的字典《孔叢子.小爾雅.廣度》(東漢著作)說的「跬,一舉足也;倍跬謂之步」,也就是踏出一腳稱「跬」,合上另一腳再向前踏稱為「步」,你實際走一走、量一量,就知道周代以人身之「步」導出「里」來作為距離長度的基本單位,真的非常實際又實用。

從上述中可以看到,在周代,「里」和井田制是同時存在的一個必用的計算、描述單位,可以表達長度,一里300步,又能表達面積,即一里見方(*一平方里)為井,圍成井田,構建社會、國家的礎石,井井有條,條理分明。[2]

「里」可以是一個大而化之的描述,像是莊子的懷大志大鵬鳥「擊水三千里」,更是一個實際的里程描述、便利的測量單位。中國史書上就這麼記載,如《漢書.西域傳》記「鄯善國,本名樓蘭,……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等等,若換算成自己一天腳程能走多少步,就能估計從長安出發走到那裡基本上需要多少天了。

如果你是周代的人,走國道,你的心中也能載入旅行規劃地圖:「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聚積);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儲藏)。」換算成現在的公里制,走上國道大約4.2公里就有補充飲食的便利小賣店,13公里就有一處可以過夜留宿的旅館,21公里就有一個市集。而當時的人只要以「步」去推算,一概都清清楚楚的,算一算,一日中「安步當車」也能行!由此看來,周代古人的生活與「里」息息相關。在現代社會的生活中,仍然離不開「里」文化呢!

註釋:

[1] 《韓詩外傳.卷四》:「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為一井,廣三百步,長三百步,為一里,其田九百畝。廣一步、長百步,為一畝;廣百步,長百步,為百畝。」

[2] 《漢書.刑法志》記載「殷、周……地方(*指長寬各)一里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方(*指長寬各)十里;成十為終,終十為同,同方(*指長寬各)百里;同十為封,封十為畿,畿(*國境)方(*指長寬各)千里。」

參考書:

《周禮》、《漢書》、《通典·田制上》、《孫子算經》、《韓詩外傳》、《孔叢子.小爾雅.廣度》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