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中的瘟疫——罪與罰的故事(四)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歐洲中世紀,也發生過多次瘟疫。這時已經是基督教的全盛時期,那麽基督教徒怎麽面對瘟疫呢?
一幅十五世紀若斯·列菲林西的作品《聖塞巴斯蒂安為瘟疫災區向神祈禱》(Saint Sebastian Interceding for the Plague Stricken, Josse Lieferinxe, 1497-1499)描寫的是七世紀帕維亞(注一)(Pavia,當時是倫巴第王國的首都)發生的瘟疫。前景描寫了瘟疫的恐怖:一個喪葬人員自己突然染病發作,倒地呻吟;而一旁人們束手無策。誦經祈禱的神職人員也病容憔悴的,自身難保。這表現了疾病是無預警的、隨時隨地可能發生在任何人──包括虔誠的信徒身上。天空中也出現了傳奇中的「好天使」和「壊天使」,向鎖定的人家進行死亡攻擊(再次説明人間的瘟疫常是順天意而出現,而人命也是有定數的。)最特別的部分,是畫面上方描繪的聖徒塞巴斯蒂安(注二)為受災的信徒向上帝求情。

事實上自舊約記載中,就有多次上帝用瘟疫懲罰和警告人類的例子,不論是信徒或異教徒。那麽要如何躲過瘟疫之災,平息神的憤怒呢?基督教强調懺悔,要求信徒經常檢驗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上帝的教誨。特別面對如此災難時,誠心悔過或許能得到寬恕,因此畫面中有神職人員的誦經、禱告等,甚至請出了聖徒説情。但是,上帝似乎並不買賬,伸出手似在阻止或拒絕,下方的烏雲代表著神的不悅。是神不慈悲嗎?或許人們還沒有真正徹底悔改,不足以得到赦免?或許人們必須承受痛苦以消減罪業?這個問題或許也可從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試圖運用神通保護釋迦牟尼族人,卻無法改變死亡果報的故事來理解:神佛是至善的,也是公正無私的,維護宇宙中賞善罰惡、善惡必報的理,才能令衆生記取教訓,才是對所有衆生的慈悲。



注釋:
注一: 由於畫家未曾去過倫巴底,因此畫面背景是以亞威農為參考而非帕維亞。
注二:根據保羅執事的《倫巴第紀事》,有人得到啟示:若設立聖塞巴斯蒂安祭壇,瘟疫將停止,結果真的應驗了;因此聖塞巴斯蒂安被認爲是瘟疫時人們的保護聖人。也因爲聖塞巴斯蒂安第一次受難是被亂箭射體,但被搶救過來,代表著倖存的希望;而他渾身的箭傷與瘟疫時的瘡口類似,因而藉由他祈求上帝悲憫。@
──轉載自《藝談ARTIUM》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點閱【繪畫中的瘟疫——罪與罰的故事】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