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中的瘟疫——罪與罰的故事(三)

作者:周怡秀
米希爾·史維特斯(Michiel Sweerts)《古城中的瘟疫》(Plague in an Ancient City),約1652年至1654年前後。(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032
【字號】    

與普桑類似的作品還有法蘭德斯十七世紀畫家米希爾·史維特斯(Michiel Sweerts)之作描寫的《古城中的瘟疫》。

史維特斯深受普桑影響,這幅《古城中的瘟疫》是他向法國大師普桑的《阿什杜德瘟疫》致敬,因此畫面中許多元素與普桑的相似,讀者可自行比較。作者本人並沒有明確這幅作品的特定歷史背景,或道德教訓。一般猜測是在描繪大約公元前四三〇年左右,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爆發的雅典大瘟疫,這場瘟疫毫不留情地襲擊雅典,死亡人數接近人口的一半。那麼為什麼發展出高度文明的雅典出現瘟疫,而同時與之交戰的斯巴達卻能全身而退呢?雅典在高度發展的同時,也逐漸走向驕奢淫逸。從當時陶器彩繪中,出現許多描繪男女或同性淫亂,甚至多人雜交的畫面,可見當時淫亂敗壞的風氣之盛,令人不禁想起舊約中被神所滅的淫亂之城索多瑪和峨摩拉。而在瘟疫爆發時,許多對生命絕望的人,認為被神拋棄,未加自省反而更加放縱,視法律、宗教約束為無物。惡性循環的結果,雅典城邦終於一蹶不振;而斯巴達人從小被嚴格的戰鬥訓練,生活自律簡單,不像雅典人那樣放縱享樂,或許是他們能躲過一劫的原因。

也有人把史維特斯這幅作品解釋為羅馬帝國時期發生的瘟疫。羅馬帝國橫跨歐亞非三洲,軍隊所向披靡,在政治、法律、哲學、文化藝術各個方面都為後人所取法,是後世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礎。然而,瘟疫卻是羅馬帝國的常客;有據可考的大瘟疫有四次,小瘟疫不斷。羅馬帝國的皇帝中,固有不少勵精圖治的明君、開疆闢土的英雄,荒唐敗德的也大有人在。隨著帝國的强盛和稱霸,人們生活奢靡,縱情聲色,嗜殺好鬥。然而羅馬人犯下的最大罪惡,還是對基督信仰的殘酷迫害。自尼祿皇帝焚燒羅馬城嫁禍基督徒開始,三百年來多位君主對基督徒進行多次鎮壓迫害,不僅造謠污衊,煽動人們對基督徒的仇恨;甚至把無辜向善的信徒當作火炬活活燒死,或投入鬥獸場餵食野獸,君民上下以此爲樂。然而,長期迫害也沒能消滅了基督教。反而是基督徒以慈善和信仰的力量感動了越來越多的羅馬人,最終得到羅馬皇帝的認同和皈依,成爲羅馬的合法宗教。

有一幅法國十九世紀畫家居勒-埃里·德洛內描寫的《被瘟疫侵襲的羅馬城》,特別具有深意。

法國畫家居勒-埃里·德洛內(Jules Elie Delaunay,1828~1891),〈被瘟疫侵襲的羅馬城〉(Peste à Rome),1869年作,巴黎奧塞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巴黎美院的畫家德洛內在一八五六年得到羅馬大獎,得以旅居羅馬學習古典藝術。這段期間參觀聖彼得鎖鏈教堂時,一幅十五世紀波拉優洛(Antonio del Pollaiuolo)描繪瘟疫的壁畫引發了他的創作動機。

德洛内以羅馬市區為背景,用嫻熟的學院派技法表現了古代羅馬發生的瘟疫景象:蕭條的街區、棄置堆放的屍體、垂死掙扎的人們等等……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兩個特殊人物的行爲:一個有翼大天使指使一個外型凶悍的黑衣打手(死神?瘟神?)去攻擊門窗緊閉的一戶人家。而這一景象正源自於那幅於1476年的壁畫。

《被瘟疫侵襲的羅馬城》(Peste à Rome)局部。(公有領域)

與原作比較,兩幅畫的城市背景都有階梯和雕像,也有堆疊的屍體,更主要的就是天使與「打手」的劇情。這個典故來自於中世紀描寫聖徒傳奇生活的《金色傳奇》(注一)(Legenda Aurea)有這樣一段記載:「……於是出現了一個好天使,他命令一個壞天使帶著長矛去刺擊每一戶人家的大門,而死去的人數正好與門上被擊打次數一樣多」。基督徒相信,當時的瘟疫是神對羅馬人迫害基督教的警示與懲罰。天使是神的使者,而所謂「壞天使」也只是個奉命行事的執法者,可能像中國所謂的瘟神,也可能近似西方預告死亡或索命的死神。

可能有人質疑,迫害是羅馬執政者的決定,爲什麽會禍及平民百姓呢?請想一想,當衆多羅馬觀衆在鬥獸場看到無辜的人活生生被野獸撕裂吞食還能取笑爲樂的時候,在神的眼裡能是無辜的嗎?

作品右下角有個患病掙扎的男子,他痛苦地仰首向上方的伊斯庫拉比(Esculape,羅馬的醫藥之神)神像求助,卻得不到回應。這似乎在暗示過去宗教中的神已經救不了他們;從另一角度看,如果真的是人犯罪而遭到的惡報,求神也無用。

《被瘟疫侵襲的羅馬城》(Peste à Rome)局部。(公有領域)

背景另有一座可能是馬庫斯·奧雷留斯(Marcus Aurelius)皇帝的雕像。他雖然是羅馬帝國五位賢明的君主之一,卻也同樣犯下迫害基督徒的錯誤。他的遠征軍班師回朝時帶來了瘟疫,並傳染到整個帝國。這座雕像下方卻出現了未來將結束迫害並皈依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的名字。畫家是否另有深意?雕像的手遙遙指向執行瘟疫的好壞兩位天使,似乎引導觀衆注意畫面中央發生的事,去省思瘟疫的發生和神的真正旨意。

注釋一: 《黃金傳說》(拉丁語:Legenda aurea,約1292年),原名為《聖人傳說》(Legenda sanctorum),是意大利熱那亞第八代總主教雅各·德·佛拉金(英Jacobus de Voragine;意Jacopo da Varazze, 1230年—1298年)所收集的基督教聖人傳記集。逐章介紹含耶穌、聖母瑪利亞、大天使米迦勒等100名以上聖人的生涯。@#

法國畫家居勒-埃里·德洛內(Jules Elie Delaunay,1828—1891),〈被瘟疫侵襲的羅馬城〉(Peste à Rome),1869年作,巴黎奧塞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轉載自藝談ARTIUM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點閱【繪畫中的瘟疫——罪與罰的故事】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 欣賞漢普頓宮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於那融合美麗、端莊、高貴、內斂與莊重的畫作之餘,可能會以為這些畫作來自一位18世紀中後期的藝術家。然而,這些肖像畫卻是在更早一個世紀之前由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創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國畫家,公認是英國最傑出的巴洛克肖像畫家。
  • 很多人會在一月份做年度計劃。每年我都會擬定兩個大的創新方案,我會按季節規劃:春夏兩季照料我的果菜園;秋冬兩季學習一項藝術或手藝,今年是學女裝裁縫。
  • 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克魯姆洛夫鎮(Cesky Krumlov),距捷克、奧地利、德國三國交界處不到50英里,是該地區建築遺產的傑出代表。小鎮歷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許多普通建築,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更大型的建築,包括兩座宏偉的修道院在內,更為小鎮增添了美感和歷史氣息。
  • 克拉約瓦藝術博物館(Craiova Art Museum)是羅馬尼亞的[ascii]著[/ascii]名景點,收藏著該國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繪畫和雕塑,時間跨度從中世紀到現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