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工程科技成就

鄭國渠奠定秦一統天下基礎

作者:允嘉徽
秦始皇征服六國、完成統一霸業。(新唐人《笑談風雲》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099
【字號】    
   標籤: tags: , ,

世上富饒悠久的文明,哪裡沒有利用厚生的水利工程?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發展得很早,戰國時代,秦國蜀地太守李冰的都江堰到現在還在運轉,成了古中國水利科技成就的活見證。(*點入參閱《世界唯一無壩引水都江堰 中華科學文明活見證》)秦國還有一項水利工程——鄭國渠,《水經注》稱「鄭渠」,為秦始皇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入了漢代,宣帝時南陽郡守興渠富民,它們都是中國古代水利科技成就的歷史見證。本文就來說一說後面二例。

鄭國渠和關中文明

戰國時代的韓國水工在秦國修建了鄭國渠,此渠道之名是來自水工「鄭國」之名。鄭國渠起建於秦王嬴政元年(公元前二四六年),營建工人眾多,鄭國是為這項龐大工程的總工程師匠。鄭國渠利用自然地理、水文形勢,順勢而為,引導涇水入洛水。涇水、洛水之間的地勢西北微高、東南略低,所以引涇水向東注入洛水,是因勢利導,順水勢而為。引水灌溉,同時可降低耕土層中的鹽鹹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

鄭國渠全長三百里(相當124.74公里),歷時十年完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跨流域引水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西起涇陽北城外瓠口,開渠經過今天陝西省的涇陽、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白水等縣,東達雍州雲陽縣西南二十五里處的中山(一名仲山)。涇陽北城外的瓠口即谷口,是涇水入關中的地方,開通的渠道從這裡傍北山,東注洛水,灌溉滋潤了關中平原的農田,灌溉面積達18萬公頃。

在都城長安的古道上,騎著馬兒緩步徜徉。圖為清 唐岱、孫祐、沈源、周鯤、丁觀鵬《畫院本新豐圖》局部。(公有領域)
鄭國渠孕育了長安輝煌文明的根基。圖為清 唐岱、孫祐、沈源、周鯤、丁觀鵬《畫院本新豐圖》局部。(公有領域)

鄭國渠工程巧妙連通涇河、洛水,取於水,用於地,又歸之於水。途中與冶谷河、清水(清峪河)、濁水(濁峪河)、漆水、沮水等水相交,截水入鄭國渠,充沛了水源,惠澤下游土地。鄭國渠開鑿使用之後,涇水挾沙淤積河床越墊越高,離引水渠口越來越遠,所以後來的各朝代的引水渠口就越往高處移,有的則在舊渠基礎上整建或旁建新渠。秦國之後,有西漢白渠(與鄭國渠合稱鄭白渠)、唐代三白渠(含三條主幹道)、宋代豐利渠、元代王御使渠、明代廣惠渠和民國的涇惠渠等的開鑿。涇惠渠是為鄭國渠的第六代工程,至今仍有灌溉功能。鄭國渠以及後續關中平原整建、改建的灌溉渠道系統,成了中國水利史「天然博物館」的化身。

關中平原原本水源不足、土地鹼化,得到鄭國渠引來的潤澤,轉身為沃野良田,結果年年收穫豐碩,成了秦國的大糧倉,奠定秦國強大的厚實基礎,為其後續的一統天下鋪了穩健之路。《通典‧水利田》記載:「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命曰鄭國渠。」

有意思的是,推動興建鄭國渠的起因本是水工鄭國的母國——韓國的政治謀略,一個「疲秦之計」。《史記.河渠書第七》記載,當時秦國強大起來,往東討伐他國聲勢浩大,在其東邊的韓國控制了秦國東出函谷關後的交通要衝,瀕臨遭強秦兼併的危機,因此派出熟悉水利能治水的水工鄭國入秦,遊說秦王興建引涇水灌溉關中的灌溉水渠,計謀以龐大的渠道工事削弱秦國的國力,從而阻止秦國伐韓。

後來在渠道工事快要完成之前,鄭國的間諜計被秦國宗室和大臣們識破,於是秦王要殺鄭國。鄭國上奏秦王贏政說,「雖然一開始臣是為了延長韓國幾年的壽命而來的,然而渠道造成了可以為秦國建萬代之功啊!」(原文:臣為韓延數歲之命,為秦建萬代之功是也。)秦王覺得有理,就讓鄭國留在秦地繼續水渠工程的建造。經過十年,縱橫三百里的鄭國渠完成了,將涇水引入旱地、鹼地共灌溉四萬餘頃,得水處皆大穫,真的造就了秦國富強的大業。太史公《史記》記載:「渠就,用注填閼(*音同遏)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1]。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併諸侯。」或許,我們也可以說,後來立都於關中的漢唐輝煌也從這裡奠基了。

@*#

註釋

[1] 「鍾」:古代容量單位,可裝受六斛四斗,合今一百多公斤。

參考書

《史記》、《漢書》、《水經注》、《通典》、《華人百科.鄭國渠遺址》、
邢春如《中國科技漫談——中國農業與農學科技大展台》

-點閱【 璀璨中華文化 】的亮點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