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

五月五日風物喚 求索端午精神利人生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氣: 668
【字號】    
   標籤: tags: , , ,

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
(*角黍即粽子)
——宋 周邦彥《齊天樂.端午》詞句

端午節,在林林總總的節俗、節景和象徵節物背後,屹立著兩個英靈——屈原和伍子胥。巧的是,這兩位忠臣都是荊楚之人,有共同的特色——忠諫之臣,也都在五月五日赴義。回顧歷史,如果這二位忠臣的逆耳忠言能夠被君王採納的話,歷史就必然改寫了。

屈原:忠言逆耳遭放逐 不改丹心

屈原(羋姓,屈氏,名平,字原,約公元前340年—前278年)是戰國後期楚國貴族,在楚懷王時任左徒、三閭大夫。屈平博聞能幹,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事國君楚懷王。然而,他遭到爭寵妒嫉他的上官大夫的讒言挑撥,從而受到疏離,外放使齊。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因此懷憂而作《離騷》,以刺世事,以陳治亂之道,以明興國之志,最終仍是無可奈何。懷王不能知人,不識忠臣,相信小人和昧見,不聽屈原的意見,結果兵挫地削,亡六郡,最終受騙客死於秦,為天下笑。

頃襄王繼立,屈原又遭到讒言中傷,被二次流放。在前後超過二十一年的流放中,屈原不得回朝進家一步,然而,他對家國的一片丹心從未改變。雖然有人勸他不要執著,隨流揚波何必自苦?他以《楚辭〈漁父〉》自白:「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屈原。《聖君賢臣全身像 屈原》(國立故宮博物藏品  提供)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陷楚國首都,楚遷都到陳(今河南淮陽)。此時,仍在流放中的屈原,眼見國家如礨卵岌岌可危,而自己全然無法為國效力,傷痛沉重異常,抱沙沉江入汨羅江。其後楚國國勢一日日削減,數十年後為秦所滅。

屈原死在五月五日這一天,楚國人不捨屈原這位一代賢臣死去,以舟楫拯救他,從而代代傳承形成舟楫競渡的紀念風俗。(《荊楚歲時記》:「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這種風俗,百年千年如一日,屈原的愛國志節,一日如千歲。如今的世世代代華族都記得在五月五日這一天紀念屈原。若屈原死後有知,一定更希望後代不要學他自殺殉節,而是效法他的良善赤誠,寧作忠言逆耳奮鬥到底的孤臣,也不為隨波逐流的愚迷。

端午風物畫舟楫競渡紀念屈原。圖:元 吳廷暉龍舟奪標 軸(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提供)

歷代都有悼念屈原的詩,南宋勁節忠臣文天祥的悼亡與明志詩,帶給我的印象極為強烈深刻:

五月五日午,薰風自南至。試為問大鈞*,舉杯三酹地。

田文當日生,屈原當日死。生為薛城君,死作汨羅鬼。

高堂狐兔遊,雍門發悲涕。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耳。

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榮,但知死者貴。勿謂死可憎,勿謂生可喜。

萬物皆有盡,不滅唯天理。百年如一日,一日或千歲。

秋風汾水辭,春暮蘭亭記。莫作留連悲,高歌舞槐翠。

——文天祥《端午》
(*大鈞:指「天」。)

詩的前半是悼念屈原,後半則是文天祥的明志自述。同樣是勁節忠臣的文天祥,又是出生於端午日,同樣遭逢亂世板蕩、國家存亡的衝擊,他對屈原的忠誠勁節感慨特是深刻!文天祥吟嘆「高堂狐兔遊」,對映屈原受到君主身邊讒臣的中傷而遭受流放的歷史背景。「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耳,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描述屈原死後年年受後人追悼,他的「烈士心」亙古長在,精神長存!在其中疊映了文天祥心裡深刻的人生認同:「萬物皆有盡,不滅唯天理」!這兩位偉人有著同樣的忠誠不二生命節操,留給後人凜凜然不畏死的偉岸風骨。

伍子胥:忠言逆耳 死而成義

伍子胥(名為伍員,公元前6世纪—前484年)的時代比屈原更早,他也是一位直諫忠言的忠臣。伍子胥是楚國人,個性剛戾,恩怨分明,能忍辱負重成大事。父親伍奢在楚平王宮中為官,擔任太子太傅,因上諫為太子說公道話,受讒被囚殺,兄長伍尚為救父親也被誘殺,伍子胥也處在被追殺的危境。於是他亡命投奔吳國。在吳國他幫助公子光當上了吳王(闔廬,也作闔閭),並攻破楚國之都,報了殺父之仇。

吳越兩國在爭霸中結下世仇。吳王闔廬在對越王句踐(也作勾踐)大戰中中傷不治。太子夫差繼立,二年後在夫湫打敗越國。句踐殘兵五千人逃到會稽,被吳國軍隊團團圍住。句踐「請為臣,妻為妾」求生,伍子胥建議吳王不要答應,吳王沒聽入耳。後來句踐以卑微辭令和厚禮求和,同時利誘吳國宰相助言,逃過一死,得赦返國。句踐返越後,臥薪嘗膽,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樂,生聚教訓儲備戰力的事,後人多知道了。

夫差連連獲勝,自驕自大萌生輕敵的心態。伍子胥一直提醒夫差,越國是吳國的心腹大患,但是忠言逆耳,夫差得意輕敵,總是不聽他的。同時,一旁又有與越國相通的佞臣施計陷害,在夫差耳邊吹讒言,最後伍子胥被夫差賜死。伍子胥死在五月初五,死後屍體被投入錢塘江中。漢代莊忌《哀時命》嘆:「子胥死而成義兮」!

伍子胥
忠言直諫的伍子胥。《聖君賢臣全身像  伍員》(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提供)

《吳越春秋》記載句踐二十一年越國大軍攻入吳國時,伍子胥的魂魄對吳國將被滅「心又不忍」,在夜裡激生暴風疾雨、奔雷激電、飛石揚砂要嚇退越軍。後來伍子胥之魂接受了吳國將敗的天意,也才放下了一執。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句踐所滅,夫差自殺死前後悔不聽伍子胥的忠言,無臉見他。吳國的人們感於伍子胥的忠義,往後就在年中五月五日他的忌辰日,在波濤中賽舸舟紀念他。

元人龍舟奪標圖 卷 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提供)

《史記》、《漢書》都有「毒藥苦口利病,忠言逆耳利行」之情節的歷史記載。屈原和伍子胥兩忠臣,只要是有益於君主治國之事,即使君王不愛聽,也無不盡言!遺憾的是,他們的主子都不聽忠諫,無獨有偶都走上亡國之路!「毒藥苦口利病,忠言逆耳利行」誠然不假!

後語:忠言逆耳,幸留神聽!

從屈原和伍子胥的時代返顧當下,今年撼動全球生命安全的中共肺炎傳出地武漢赫然就在古代荊楚之地,中土的京城也一再搬演「忠言逆耳」的情節。今昔相照,感慨更深重!「江上日多雨,蕭蕭荊楚秋」,今日的中土更被西來幽靈的紅色共產邪靈劫持,中國人受謊言欺騙多認共產邪靈作祖,割裂了正統的命脈,割裂了傳統文化,遭臨的厄運更是劇大無比。臨此端午節之際,如果屈原和伍子胥這兩位二千年的忠臣英靈復生,他們最想要留給華族後代的肺腑之言,該當是「忠言逆耳,幸留神聽」吧!生命誠可貴!在共產邪靈敗壞人類的末世,來自海內外給可貴的中華兒女的保命忠告,苦口婆心莫不勸善、勸退,能聽進忠告之言的就是幸運之神照拂的人!

兩漢樂府《折楊柳行》傳唱「夫差臨命絕,乃云負子胥」!回顧這段和端午節民俗有關的歷史,我們體悟到時間之神會給人機會,但機會不會永遠在那裡!唯有明明白白作出善抉擇,回歸正統道德文化,唾棄邪惡,才能渡過大難之關。@*#

參考資料:
《史記》、《吳越春秋》、《漢書》、《楚辭》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