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全球十大W上博彩公司- 线上博彩全攻略
【中華文化300問】

黃曆五月五日為什麼稱「端午」?

作者:容乃加
五月五日為什麼叫「端午」?(陳仲明/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4591
【字號】    
   標籤: tags: , , ,

黃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是傳統民俗中的端午節。五月五日為何稱為「端午」呢?其內含有中華傳統文化對天地的關照,以及反映到生命的養生科學觀。

《雅俗稽言.卷二.天時》說:「歲時記五月一日為端一,二日為端二,五日為端五午,端即初也。」這裡提到「端」表「初」之意,「端午」就是五月初五日的意思。

然而,每個月都有初一、初五的日子,古人為什麼特以「五月初五」為端午呢?這和五月「重午」時,天地間陰陽處在交替變化的關鍵時點有關。

《淮南子.天文訓》說:「陽生於子(*黃曆十一月),陰生於午(*黃曆五月)」;《說文解字》釋「午」:「啎(*音同五,違逆)也。五月,陰氣午(*黃曆五月)逆陽,冒地而出。」由此來看,就是說黃曆五月是陰氣忤逆陽氣冒地而出之時,此時也是一年中陰長陽消循環的開端。午這個象形字,在古代同忤、迕,就表示了忤逆、相牴觸、相違背這樣的意思。

黃曆五月五日是「重午」日,是陽氣最旺盛之時,天地純陽之氣的循環達到了至高點位置。黃曆五月五日這個「重午」日稱「端午」或稱「端陽」,就表達了這樣的義涵。然而,物極必反,到了重午之時也將是天地純陽之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陰氣開始冒出的時點。

《禮記.月令》說:「是(*五)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禮記》把五月「陰陽爭」視同「死生分」這般嚴重。所以古時對五月五日這一天也有「惡月惡日」的說法,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就提醒君子齋戒,慎重對待。

古人對天地陰陽變化的深刻觀察,傳給後人深刻的修身處事警惕。今天我們了解了「端午」的名詞由來與內涵,同時也能認識天地的陰陽循環變化的特點,可以掌握天人合一的精神,作為自己立身處事和保健衛生的參考。@*#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