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六月雪 御史雨展現什麼義涵?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157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六月雪」和「御史雨」,非關雨雪,這場雪、這場雨都和冤獄昭雪有關。雨雪的背後,連繫著天人感應的宇宙力量,超乎凡間的想像。在傳統中國文化中屢屢徵驗天人感應的存在。

「六月雪」感天動地孝婦冤

「六月雪」是戲曲劇目,是元代的故事戲。改編自元代大劇作家關漢卿的雜劇《竇娥冤》,劇情的核心精神和主要情節沿襲自漢朝時的東海孝婦。

竇娥是書生竇天章的女兒,三歲就喪母。竇天章祖貫長安京兆,幼習儒業,飽有文章,爭奈時運不通,功名未遂,家道也不濟,一貧如洗。竇天章跟鄰近富有的蔡婆借了錢當盤纏,還不了錢,又要上京趕考,只好順著蔡婆的心意,留下他的女孩兒與蔡婆做童養媳。竇天章上京後蔡婆婆也搬到山陽縣。

竇天章的女兒生得可喜,長得可愛,七歲到了蔡婆家,蔡婆給她改了小名喚作竇娥。竇娥長到十七歲,與蔡婆婆的兒子成了親,沒想到成親之後不到二年,丈夫生病死了。竇娥守寡,與婆婆相依為命。

婆婆借錢給城外庸醫賽盧醫,結果討債索錢不成,給賽盧醫騙到無人處,險遭勒死,被過路的張老和張盧兒父子撞見,逃過一劫。誰知,那張老和兒子竟是一對流氓無賴,得知蔡婆家只剩婆媳兩個孤寡相依,就以索命脅迫蔡婆要招他入門,並把家中媳婦嫁給他兒子。張家父子自行進了蔡婆家,一再催逼合婚,竇娥抵死不肯隨順再嫁,蔡婆則養他倆住在家中算是報恩。

過幾日蔡婆害病了。張驢兒心生歹念合了毒藥想要毒死蔡婆,以逼勒竇娥為妻。他將毒藥下在竇娥煮好的羊肚湯裡,陰錯陽差卻毒死了自己的老子。張驢兒逼迫竇娥嫁給他私了不成,就威脅要告她害死「公公」。竇娥「好馬不備雙鞍,烈女不更二夫」,至死不給他做媳婦,情願和他去見官。

可憐竇娥遇到了一個貪財濫州官,捱了千般拷打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竇娥堅持自己的清白,貪官轉而要烤打蔡婆。竇娥擔心婆婆年老承受不住,於是負屈銜冤,屈招了藥死「公公」。

屈招的竇娥被判處死刑,受冤難洗的竇娥臨刑時發了三個誓願,以昭顯冤情,臨刑前天氣大變,她的三願都明現:

熱血飛濺上八尺素練;六月飛雪,楚州亢旱三年。

三年後,來了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審查楚州亢旱三年是否有冤獄,終於讓竇娥的冤案昭雪。(這個人正是竇娥離散十六年的父親竇天章,他找了竇娥十幾年,但因蔡婆搬了家一直找不著女兒)。「六月雪」和亢旱三年同樣都不是天災,是天人感應的異象,是上天為孝順媳婦昭雪的回應。

昔日在漢朝時,東海有孝婦,夫死後侍奉婆婆十多年,婆婆勸她改嫁她一直不從。婆婆為了不拖累孝媳自殺身亡。已經出嫁的小姑不明究裡誣告孝媳害死婆婆,造成一場冤獄。孝媳蒙冤而死後,東海三年不降甘霖。賢官於公為東海孝婦洗刷冤情,感召得來如泉靈雨,潤澤萬物。感天動地竇娥冤的「六月雪」靈感就是來自東海孝婦。

「御史雨」洗冤情  靈雨如泉潤萬物

顏真卿版刻像取自明天然撰贊,弘治十一年重刻本《歷代古人像贊》。(公有領域)

「御史雨」是指冤獄獲得澄清後所下的喜雨。史上有名的「御史雨」是因唐朝顏真卿而起的名稱。

《新唐書》顏真卿傳記載,顏真卿在唐玄宗開元年中舉進士。他任醴泉尉表現良好,升任監察御史,出使河、隴。當時五原郡有冤獄久久不得決審,地方乾旱不雨,人民苦旱。顏真卿到當地審查冤案,明辨冤屈,明快改正冤獄,結果天下雨解旱,郡人歡喜,稱為「御史雨」。

「六月雪」和「御史雨」都具有共通的內涵與精神,都是一種天人感應的明現。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