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体育彩票 申请官网-体育彩票 申请开户-体育彩票 申请注册
璀璨中華文化.天人合一.中醫學

超現科學的神功 中醫妙手回春實證

作者:荏淑一
傳統中醫天人合一的態度和醫理,其實是來自神傳文化。神傳文化重視精神修煉,強調道德的作用,良醫具有高超醫德才能開展不同次元的療病眼界和神妙醫術。(蘇玉芬/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420
【字號】    
   標籤: tags: , ,

人的軀幹、四肢和五臟六腑都有脈絡流注,一般人從外部不可得而見。「經脈哪裡找?」這問題卻難倒了西醫,因為即使解開肌肉,剖開皮膚,也找不到、證實不了脈絡氣脈的存在。其實,中醫就知道,經絡氣脈實實在在存在於人體中。而且歷代有許多名醫神手的醫例流傳下來。

中醫的實證

《黃帝內經.素問.徵四失論》指出「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這話揭露了中華古人對人體的認識水準,是現代的實證科學望塵莫及的。下面舉幾個中醫大夫依循經絡氣血的醫理治病的例子,來看看他們「實證」的效果,略窺一下中醫的科學水準。

華佗是三國時代家戶喻曉的神醫,他也非常擅長針術。魏太祖曹操苦於頭風,每一發作,心亂目眩,他聽說華陀醫術高明,就召來華佗為他治病。華佗常隨侍在左右,曹操頭風發作時,華佗就幫他治療,華佗取鬲穴(*膈俞穴)下針,曹操的頭風隨手而癒,解症僅在瞬間。華佗下針以簡馭繁就能治病,可見他對穴道了解透徹,取穴治病若庖丁解牛,臻於化境!

唐代時,唐高宗也親自「出頭」體驗過高明的針灸醫術。高宗苦於風眩,頭暈悶塞而且目不能視,召來宮中侍醫秦鳴鶴為他診治。

秦鳴鶴診察後說,是風毒上攻,只要刺頭部出少許血就可以痊癒。

這時,簾後的皇后生氣怒道:「當斬!竟然要在天子頭上動針,天子的頭豈是出血的地方!」
秦鳴鶴叩頭請求饒恕。

高宗道:「醫人議病,按理不加罪。而且朕的頭沉悶沉重難受極了,已經快不能忍了,出血未必不佳。朕已經決定了,就讓侍醫為朕刺頭。」

侍醫秦鳴鶴快速以針刺高宗頭上的百會及腦戶穴道,讓其出了一點血。

這時高宗高興地說:「朕的眼睛能看了!」

這時皇后自簾中頂禮謝侍醫,並說「此天賜我師」。皇后本不相信下針能治病,這一下變成非常佩服,親眼見證,學到了一課。

三國時代的華佗是著名的神醫,其高超醫術和高尚醫德為後人所景仰。(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天人合一的中醫學

這就是中國傳統醫學中的脈絡和針刺治療疾病的實證。中醫的效果透過醫治病患當然是可以實證的,只是它的醫理根源是超現實的,高於這個時空,也是天人合一的一例。

傳統中國從遠古的黃帝時代,就傳下了經脈的醫學理論,人體、五臟六腑中有主要的經脈和絡脈循行,合稱「經絡」。人體中包含五臟六腑的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條,中醫大夫對這些經絡不僅早就畫出了經絡圖,而且還「度量」了經脈的循行人體的速度。經脈的循環周身,和地球自轉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中華「天人合一」哲學的又一個奧妙發現。

明代《靈樞經脈翼》闡微說,經脈周流一身,與天同一營運的道理(*指地球自轉),「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為一周天而終一晝夜,人之榮衛(*經脈之氣)則以五十度周於身,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1] ,行八百一十丈而終一晝夜」,與天同度周而復始[2] 。《內經.素問》就說:「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人體是和天地相對應的。

人體經脈局部。(Cat Rooney/ 大紀元)

人的經絡榮衛之氣[3] 循環周身,雖然不像眉目在臉面上那麼顯著易辨,然而周轉運行有固定的經脈絡脈走向,灌注之處又形成穴道。醫術高的醫生察氣觀色已經診斷了病情,即中醫的「望」診也。

有一次嚴昕和幾個人一起等候著華佗,華佗一到就問嚴昕:「君身體好嗎?」昕答說:「和平常一樣。」華佗警告他說:「君有急病已經表現在臉上,切記不要多飲酒。」

嚴昕離開聚會歸家,才行數里路,突發頭部暈眩墜落車外。一旁的人們扶起他載他返家。到了中夜,嚴昕就死了。

妙用 一針就靈

針灸高手對人體經絡循環和穴道瞭若指掌,甚至隔著衣服都能準確掌握下針。(*請點入參閱:《針灸神技超現科學 贅疣立墜 隔衣下針》)當然,穴道的深處,是對應著身體的什麼部位、什麼症狀,以及如何針灸治療疾病等等的實證應用,都是中華針灸醫學的學問。中醫針灸的治療可以立即實證百分之百的療效,而且應用簡便,更沒有藥物的副作用。

隋末唐初許州扶溝人甄權,被當時人稱為天下名醫第一。甄權因為要醫治母親的病,和弟弟一同立志研究醫術,成了名醫,活到一百零三歲。他的針灸醫術非常高明,著有《脈經》、《針方》、《明堂》等針灸用圖傳於世。有關甄權高明的針灸醫術,可以從《舊唐書》記載的一件醫案窺見一斑。當時魯州刺史庫狄嶔因為風濕關節炎沒辦法拉弓射箭,非常苦惱,請甄權診治。甄權讓刺史向著習射的箭靶短牆站立,搭箭矢做出射箭的姿勢,甄權在後方往他的肩膀下針,一進肩俞,甄權說:「可以射了。」果然如他的話,一針就靈了。

中醫 超現科學

華佗和南朝宋的名醫徐文伯,他們有前後呼應的醫例,病患是尚懷著死去胎兒的婦女,他們不用開刀,就解決了病患的嚴重問題。

曹操手下大將李典妻子病得很重,找華佗診脈看病。華佗說:「懷胎受傷,死胎未去掉。」李將軍說:「的確懷胎時傷著了,但是胎已經去掉了。」華佗說:「照脈象來看,胎未去。」李將軍不採信華佗的診斷,華佗也不爭論,先給她治了一下,李妻症狀稍好了一點。但是過了百多天李妻又有狀況,就又急找華佗。

華佗這次就仔細跟李典將軍說:「此脈象是因為之前有胎未去。之前本應該生兩個胎兒,一兒先生出來,產婦出了很多血,後兒還來不及生下。那時產婦本人不自覺,一旁助產的人也不清楚,以致第二個胎兒沒能生出來。結果胎兒死了,血脈不能歸復,以致造成母體脊背痛。現在我給她湯藥,加上針一穴,此死胎必出。」華佗給喝了藥湯連帶下針之後,李妻腹部急痛,就像產婦就要生產一般。這時華佗說:「此死胎已經久枯,不能自行排出,需要使人探手取出。」果然取出一死掉的男胎,長可一尺左右,手腳都完備,胎體已經都黑了。

元 劉貫道《竹林仙子》,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神醫妙手回春。圖為元代劉貫道《竹林仙子》,台北 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現代的實證科學無法理解傳統中醫的高度,它在有限的視界中否定高層的超現象醫學。傳統中醫天人合一的態度和醫理,其實是來自神傳文化。神傳文化重視精神修煉,強調道德的作用,良醫必定是醫德高超才能開展不同次元的療病眼界,才能開展醫術神功。人體的經絡氣脈也是高層次的體現,對應天體的時空,而這些在現代實證科學中是受到限制的。

註釋:

[1] 息脈:以人呼吸之數言之,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
[2] 適當明日之寅時而復會於手太陰。
[3] 榮衛之氣:《難經.榮衛三焦》解釋:「經言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乃傳與五藏六府(*腑),五藏六府皆受於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榮周不息,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故知榮衛相隨也。」

參考書
《靈樞經脈翼》
《三國志.魏書.華佗傳》
《南史.卷三十二》
《舊唐書》
《新唐書》
《譚賓錄》
《談藪》
《難經》

@*

-點閱【 璀璨中華文化 】的亮點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