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成語數來寶】

「五十步笑百步」兩個都是輸家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3292
【字號】    
   標籤: tags: , , ,

「五十步笑百步」,表面上有百步不如五十步的意思。然而百步真的不如五十步嗎?「五十步笑百步」的巧譬出自孟子之口,典故來自《孟子.梁惠王上》,出於孟子回答梁惠王問題時,反問他:「你說,百步真的不如五十步嗎?」 孟子這樣反問梁惠王的用心何在呢?

時間回到公元前四世紀,那是戰國時代初期。梁惠王,就是魏侯罃(*音同「嬰」),即魏惠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國的第三代國主,生於公元前400年 。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遷都大梁(河南開封東南),以便進取中原謀取霸業。 梁惠王在位的幾十年間常常與他國發生征戰。

《史記.卷四四.魏世家》 記載:惠王「卑禮厚幣以招賢者。鄒衍、淳于髡、孟軻皆至梁。」就說惠王以厚重的禮物,態度殷切招聘賢人。 惠王見到孟子來到,就問他:你這位長者不遠千里而來,將給我國帶來什麼利益?有什麼富國強兵之計嗎?

這次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一個疑問:「我對於國家人民,算是盡心了吧!當河內歲凶收成不好,我就把河內受災的人民移到河東去,河內還有些老人小孩走不了的,我就把河東的糧食調到河內來。當河東鬧饑荒的時候,我也一樣這樣救災。而鄰國的王並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也不見減少,而我國的百姓也沒見增加,這是什麼道理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戰場上,戰鼓咚咚響起,兩方的士兵一鼓作氣,短兵相接。不多時,敗方的士兵,丟了盔甲拖著刀槍,趕緊逃命。有的人逃了一百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這時如果有個逃了五十步的士兵譏笑別人膽小怕死逃了一百步,你說他這樣說對嗎?」

梁惠王說:「當然不對。他只不過沒有逃到一百步罷了,同樣也是逃啊!」

孟子說:「大王既然懂得這個道理,怎能希望你的百姓會多起來,怎能寄望你的國家會比鄰國更具有吸引力呢?」[1]

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由來,典出《孟子.梁惠王上》。其實兩個人都是退卻的逃兵,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後來比喻自己和別人犯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些,可是卻譏笑別人。

孟子舉了這個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用來譬喻,梁惠王之國和鄰國同樣都沒能做到行王道以養民,鄰國的王不能體卹人民,而惠王救災的措施也僅僅是人民遇到大災荒給行些小惠罷了,如果以此笑彼,就像是戰場上那個「五十步笑百步」的士兵。

因為梁惠王為了爭霸,頻頻讓人民捲入戰爭,不顧養民以時的活計,所以孟子以此「五十步笑百步」來勸誡他,要真正地實施王道。

孟子勸他說:

如果能讓百姓不違反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農時,則年中穀物豐登不可勝食;不以密網捕魚,則魚鱉不可勝食;若在秋天才入山林砍樹,則材木不可勝用。這一來,人民才能好好的養家活口、殯葬送終,生死大事無憾無憂。人民生活無憾無憂,這是王道的開始,然而,大王給人民施的小惠,無法讓人民生活無憾無憂,離王道太遠了。

孟子又舉例說:

有富人家的豬狗吃人的食物,吃的比窮人好,然而大王不知制止,也不知檢討施政哪裡出了問題;路上有餓死的人,然而大王沒有想到要開倉廩救濟貧困,看到有人民餓死,只是說:「不是我的錯,是凶年穀物收成不好造成的。」這樣的為自己脫解,何異於用尖銳的兵器殺人,然後說:「人不是我殺的,是被兵器殺死的。」大王如果不為自己的施政找藉口,不怪罪凶年穀物歉收,那麼天下之民就會來歸了。

所以說,五十步之流也好,百步之流也好,兩個都是輸家,都是「王道」的逃兵,離真正的王道太遠了。梁惠王也未能真正聽進去孟子的勸誡,所以主掌魏國的幾十年間,魏國也由盛轉衰。

事實上,不管是五十步或是百步,兩個都是輸家,更是「爭逐」之戰的受害者。

註釋[1]
原文: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