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新解】

諸葛空城 「五音八卦陣」空而不虛

作者:俞元
三國故事「空城計」。(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86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司馬懿面對四門大開的空城,與陸遜面對空無一人的石陣,他們倆的心態是那麼的相似:如臨大敵,困惑猶豫,急忙撤退。陸遜為何撤軍十里?因為他看到了陣陣沖天而起的殺氣。那司馬懿呢?他沒有看到殺氣,可是他聽到了動人心魄的琴聲。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最為精彩的對決,也是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空城退敵」。司馬懿十五萬大軍殺向西城,此時城中只剩二千五百軍。諸葛亮隱匿旌旗,大開四門,自引二小童於城樓上,焚香操琴。諸葛亮究竟用了什麼大招,彈指間嚇退了司馬懿十五萬大軍?

司馬懿害怕「空城計」藏伏兵?

司馬懿被世人稱為冢虎(白虎),與臥龍(蒼龍)諸葛亮,鳳雛(朱雀)龐統,幼麒(玉麒)姜維,冰鏡(玄武)司馬徽,合稱為三國五瑞,能在亂世各保一方平安。司馬懿的雄略內斷,更令「天策上將」唐太宗讚不絕口 ,稱他為「兵動若神,謀無再計」。

望著城頭撫琴的諸葛亮,司馬懿突然令部隊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連兒子都能想到這一層,兵動若神的司馬懿難道沒有仔細盤算過,就這麼慌張地要退兵?

司馬懿怕伏兵嗎?如果城樓上坐的不是諸葛亮,司馬懿會退嗎?即使西城周邊有關興、張苞、姜維、馬岱、王平、魏延等軍隊,那也不足為懼。就像街亭一戰,司馬懿只要把小小的西城縣四面圍住,守住路口要隘,擋住蜀國援軍。再派先遣部隊進城一探虛實,就算滿城伏兵,也難敵魏國十五萬大軍呀!

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司馬懿出兵以來,勢如破竹,第一次與諸葛亮正面交鋒,怎的就被一座空城嚇走了呢?究竟是什麼讓他這麼驚恐?

司馬懿題跋立像(公有領域)

魚腹浦亂石,擋住東吳十萬大軍

在說諸葛亮空城對決司馬懿之前,先說說東吳大都督陸遜火燒連營打敗劉備之後,追兵來到魚腹浦。他看見前面臨山傍江,一陣殺氣,沖天而起,立刻退兵十餘里,排成御敵陣勢;接著,他多次令心腹之人仔細探視,自己還下馬登高望之,依然困惑猶豫;再尋土人問之,得知是諸葛亮入川時排的石陣。於是引數騎直入石陣觀看。方欲出陣,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怪石嵯峨,橫沙立土,江聲浪湧,有如劍鼓之聲。遜大驚曰:「吾中諸葛之計也!」

幸遇諸葛亮岳父黃承彥,親來往生門引出。老人告訴陸遜此石陣「名八陣圖。反復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陸遜回寨,歎曰:「孔明真臥龍也!吾不能及!」於是下令班師。

諸葛亮專研的奇門遁甲之術,起源於軒轅黃帝大戰蚩尤之時。蚩尤鐵頭銅身刀槍不入,會呼風喚雨,在戰場上製造迷霧,黃帝的部隊經常迷失方向,屢戰屢敗。後來黃帝夢見,九天玄女遂授他符節,兵法,奇門遁甲,五行陣法等,還有指南車造法。於是,黃帝可以借助天時地利人和,擇日擇地行軍,借助道法以法術作戰,終於殺了蚩尤,逐鹿之戰大獲全勝。

巔峰對決,諸葛一曲退「知己」

面對四門大開的空城,此時司馬懿的心態,與面對空無一人石陣時的陸遜,是那麼的相似:如臨大敵,困惑猶豫,急忙撤退。陸遜為何撤軍十里?因為他看到了陣陣沖天而起的殺氣。那司馬懿呢?他沒有看到殺氣,可是他聽到了動人心魄的琴聲。

中國古代科學認為「金木水火土」構成宇宙萬物,同時五行的特性也反應在人的身體、精神、感情和聽覺上,並相互聯繫(如下表所示)。因此中國古人有「五音療疾」的說法,以五音「宮商角徵羽」定調的音樂可入於相對應的五臟,調節被情思損傷的機能,使之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復。

五音 五行 五情 五臟 簡譜 樂象
1 平和中庸
2 高亢嘹亮
3 柔美舒暢
5 歡快喜悅
6 哀婉清幽

哀婉清幽

因為相生相剋的理,音樂能調和陰陽,能治病;當然它也能擾亂人的情思,傷害人,甚至於殺人。《懺魂曲》、《第十三雙眼睛》和《黑色星期天》是世界三大禁曲,聽了這些曲子的很多人都會自殺。用現代儀器可以檢測出這些殺人音樂的旋律中出現了次聲波,可能與人身體某個部位產生共振,破壞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加上極端悲傷的旋律環境,聽者可能就會以自殺而尋求解脫。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鍾子期聽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那麼,諸葛亮的琴聲中,司馬懿是否聽到了:飛沙走石,江聲浪涌,瓦屋飛墜,熊熊烈火,滾滾濃煙,刀劍鏗鏘飛舞,箭雨呼嘯飛掠,無聲處隱伏凶險……司馬懿的五臟五情,不知不覺中被琴音侵入,被困在了諸葛亮的「五音八卦陣」中。司馬懿越聽越心驚,於是急令撤軍。

魏軍將士不明白司馬懿為何退兵,因為他們沒有聽懂諸葛亮的琴外之音。司馬懿與諸葛亮不僅是難得的對手,更是「知己」。諸葛亮把司馬懿看得很重:「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馬懿總雍、涼之兵。今既中計遭貶,吾有何憂!」,「吾豈懼曹叡耶?所患者惟司馬懿一人而已」;當司馬懿接受了諸葛亮送的女裝,還厚待來使,諸葛亮深嘆一口氣:「彼深知我也」。而司馬懿則說諸葛亮是「諸葛亮真名士也」,「天下奇才也」,「吾不如孔明也」!@#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