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大教堂前的復活節演唱會 唱起那首獻給神的讚美詩

文/劉曉
米蘭大教堂(MarkusMark/維基百科
font print 人氣: 95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奇異恩典,樂聲何等甜美,拯救了像我這樣無助的人。我曾迷失,如今已被找回。曾經盲目,如今又能看見。神跡讓我心存敬畏,減輕我心中的恐懼。神跡的出現何等珍貴,那是我第一次相信神的時刻……」4月12日復活節當天,優美的歌聲迴蕩在意大利著名的米蘭大教堂前。演唱者是意大利著名男高音安德列‧波切利(Andrea Bocelli),他的演唱會通過網絡頻道向全球進行現場直播。

受當地嚴重疫情影響,音樂會並未邀請現場觀眾,但波切利演繹的這首基督教讚美詩《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還是通過網絡傳遍了千家萬戶,慰藉著那些失去親人、彷徨無助的人們,召喚著受現代生活吸引的人們將目光重新投向賜予世人無數恩典的神,並虔誠地祈求神的護佑。

《奇異恩典》的詞曲作者是英國詩人兼牧師約翰‧牛頓(John Newton)。他1725年出生在倫敦,父親是一名船長,母親是虔誠的基督徒。母親一直希望約翰長大可以從事聖職,因此在其小的時候就讓他學習《聖經》、背誦讚美詩。7歲時,約翰的母親去世,但母親對神的信仰已經深深影響了兒子。

約翰11歲時,跟隨父親出海,共出海6次直到父親退休。海上生活也養成了他放蕩不羈的性格。其後,他與一艘地中海商船簽約,繼續航海。在去看望朋友的途中,約翰被俘虜並且被強制參加了英國皇家海軍,擔任「哈維奇」號的海軍准尉。桀驁不馴的約翰試圖逃跑,但沒有成功,不僅被施以鞭刑,而且還被降為普通水手。

在「哈維奇」號行駛到印度時,不馴服的約翰‧牛頓被送到一艘販奴船Pegasus上,從事販奴生意。在船上,約翰不斷製造麻煩,最終他被船長賣給了西非的一個奴隸販子,備受折磨。直到1748年,他的父親委託一位船長將他救了出來。

約翰深為震撼,在船隻靠岸維修期間,他寫下了《奇異恩典》的第一段歌詞。圖為收錄在讚美詩集《Olney Hymns》中的《奇異恩典》。(公有領域)

在當年返回英格蘭的途中,約翰所乘船隻在海上遭遇了嚴重的風暴,船體開始進水。絕望中的約翰於是大聲的向神求救,祈求神的憐憫。奇蹟就這樣發生了。在他祈求後,船上所載的貨物倒了下來,正好堵住了進水口。船隻轉危為安。約翰深為震撼,在船隻靠岸維修期間,他寫下了《奇異恩典》的第一段歌詞。從此他戒掉了賭博、酗酒等惡習,開始研究神學。不過,這只是約翰蛻變的開始。

在那之後,約翰在西印度群島和幾內亞海岸之間繼續從事販賣奴隸的生意, 直到1754或者1755年。期間他生了一場大病,高燒不退,他亦祈求上帝的恩典,並請求神完全接管自己的命運。後來,他認為,這是他全身心信奉神的開始,是他精神真正的轉變。

1764年,精通拉丁文和希臘文、滿腹經綸的約翰‧牛頓成為牧師,同時開始創作讚美詩,他還終身致力於反蓄奴制度。《奇異恩典》是在1773年創作的,歌詞充滿了對過去所為的懺悔、對神虔誠的信仰,以及對神的無比感恩。

1764年,精通拉丁文和希臘文、滿腹經綸的約翰‧牛頓成為牧師,同時開始創作讚美詩。(fotolia)

1807年約翰‧牛頓去世,他給自己寫的墓誌銘是:約翰‧牛頓牧師,從前是一個犯罪作惡、不信上帝的人,曾在非洲作奴隸,但藉著救主耶穌基督的豐盛憐憫,得蒙保守並赦免,指派宣傳福音。

《奇異恩典》最初並未受到重視,直到19世紀初期才廣為人知,並成為英語國家中最受人們歡迎和認同的讚美詩之一。據說每年會被播放一千萬次。

在今年這個特殊的復活節,在意大利和世界人民被中共病毒侵害之際,波切利演唱這首《奇異恩典》傳遞的信息就是:人的靈魂通過神的憐憫,可以在絕望中被挽回和拯救。@*#

參考資料:《A Biography of John Newton》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復活節即將來到,許多基督徒也把此視為一個重要的節日。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此時也與主教哈里·傑克遜(Harry Jackson)一起參加復活節祝福活動時,一起祈禱,希望神能夠治癒這些罹患中共肺炎的人。
  • 4月12日復活節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通過白宮向全國致辭,「復活節永遠代表著復興、重生、信念和新的目標。 」全美各地将以不同以往的方式度過這一天。川普說「在這個復活節,與成千上萬的基督徒共同慶祝基督耶穌的復活和永生。「當我們的國家在過去幾週面臨來自新冠病毒(中共病毒、武漢肺炎)的特殊挑戰時,我們轉向神尋求指引。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清音若蓮——淨泉音樂原創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音樂】春王正月——淨泉音樂原創
  • 從自然界到文化領域,我們的世界是如此包羅萬象;然而,有些共同的元素在其中穿針引線,其中之一就是弦樂器,它幾乎出現在所有的文化中。有些弦樂器聽起來相當古雅,有些則令人心神嚮往,而有些則似乎能傳達所有的情感。
  • 音樂:感恩創世主 ——淨泉音樂原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