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网上购买
成語典故.【成語數來寶】

五十歲四十九年非 他是何方聖賢? 

作者:允嘉徽
東晉 顧愷之《列女傳仁智圖》(摹本)之蘧伯玉車。(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122
【字號】    
   標籤: tags: , , ,

「四十九年非」典故的主角叫蘧伯玉(名瑗,蘧為氏,姬為姓,伯玉為字),他是春秋衛國人,和孔子同一時代的人物。《淮南子》說他五十歲知自己過去四十九年非。

蘧伯玉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就從春秋時代的一個晚上說起。那天夜裡,衛靈公和夫人還在談天未眠。四下寂靜中,他們聽到一陣車聲轔轔,從遠趨近,一輛車子正朝向王宮這邊駛來,到了宮門外瞭望的樓臺前,車聲停了一會兒才又響起,這時車已經是進了宮闕了。

衛靈公就問夫人:「知道是誰嗎?」

夫人答說:「此人一定是蘧伯玉。」

衛靈公說:「何以知道?」

夫人說:「臣妾聽聞:蘧伯玉遵禮合節,過公門則下車、見君主之馬則撫式(*車上之橫木),表示崇敬之意。據臣妾的認識,世上的忠臣與孝子們,不會特地在人前裝模作樣標榜禮儀,也不會在人看不見的暗處違反道德準則。蘧伯玉,是衛國的賢大夫呀!仁而有智,事事誠敬,這樣的人即使在昏暗不明的地方也不會廢禮的,所以我知道是他。」

衛靈公就派人去看個究竟,果然是蘧伯玉。

蘧伯玉這樣的仁德君子能以德化邦,《淮南子》說他「以其仁寧衛,而天下莫能危」(《泰族訓》)。晉國的公卿趙簡子一度想要攻打衛國,但有人跟他說:「衛國有蘧伯玉為政。」趙簡子於是就放棄了。

蘧伯玉的仁德是天賦嗎?還是修養?

蘧伯玉像(公有領域)

《淮南子.原道訓》有蘧伯玉「四十九年非」的名說,說他日日月月都謹慎內省己身的過失,善於懺悔遷善,今年悟到了去年作的是錯的,每年懺悔改過,「歲歲悔之,以至於死,故有四十九年非」。

看到《論語.憲問》中,有一段相應的記載。蘧伯玉曾派使者去拜訪孔子,孔子請使者坐下,問他說:「蘧先生最近在做些什麽呢?」使者答:「他想減少錯誤,但還沒做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離開以後,孔子間接讚賞了蘧伯玉力求寡過的努力。

可見蘧伯玉時時以內省為念,內省而知「非」,從而改過遷善。他的仁德是透過後天日積月累的修行而來的。宋代蘇軾也向蘧伯玉的內省改非看齊:「蘧瑗知非我所師」(《次韻曹九章見贈》)。

後代就以「蘧瑗知非」比喻人不斷反省,改過遷善,重新做起的意思。「四十九年非」也成了一個有名的文化典故,例如唐人 李諒詩句:「首開三百六旬日,新知四十九年非。」就是一例。(《蘇州元日郡齋感懷寄越州元相公杭州白舍人》)

《烈女傳》插畫,衛靈公和夫人論蘧伯玉(公有領域)

再回到衛靈公和夫人夜談的那個夜晚,故事還有精彩的後半段。

衛靈公派人查證了經過宮闕者的真實身分後,故意說不是蘧伯玉,要戲弄一下夫人。

夫人的反應也出乎他預料的鎮定。她斟了一杯酒再拜賀衛靈公。

衛靈公說:「你為何賀寡人呢?」

夫人說了:「一開始,臣妾只知道蘧伯玉這一位賢臣,現在呢,衛國又有一位和蘧伯玉一樣的賢臣,國多賢臣,是國之福,臣妾因此而賀。」

衛靈公驚歎說:「說得真好啊!」

可以看到衛靈公夫人知人的睿智,而君子蘧伯玉的品德讓她堅信不渝,更讓她的睿智灼灼發光!

隔了千百年後,唐代詩人黃滔有這樣的迴響:

流年五十前,朝朝倚少年。流年五十後,日日侵皓首。
非通非介人,誰論四十九。賢哉蘧伯玉,清風獨不朽。
(《寓言》)

日月輪流轉,時不與人遊,故而,悟道的聖人不以璧玉為貴,而珍重寸陰,因為時光難得而易失,一去不復返。人生爭先不如爭時修行,「賢哉蘧伯玉,清風獨不朽」,崇高的生命是永恆不朽的,古人說「積德」、「損德」,得到的德也將是自己生命中不死不滅的寶物。

@*#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