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中国体育彩票官网-亚洲博彩平台排名-7星彩规则
成語典故.【成語數來寶】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史上明鑑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203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成語「福無雙至」、諺語「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說出了對人間禍福的觀察,最早來自於漢朝學問家劉向的論述「福不重至,禍必重來」(《說苑.卷一三.權謀》), 比喻福祐不會接連而來,禍害卻會接踵而至。劉向為什麼這麼說呢?

劉向出身皇親之家,他的玄祖楚元王劉交是漢高祖的弟弟。《漢書》說劉向為人平易、廉潔樂道,卻不愛世俗中的交際酬酢,而潛心專注於經術的探究,並且窮究天人之際,深究天道、天象與人事間相互的關係、對應。他白日讀書,夜觀星宿,經常通宵達旦。

他的著作之一的《說苑》,從歷史取鑑,遍錄軼聞瑣事,雜以議論,闡明國家興亡、政治成敗之理,給人趨吉避凶的鑒戒。 「福無雙至」是他的一個體會,他用了一個韓昭侯的真實故事來曉諭人。

韓昭侯造高門的史鑒

韓昭侯是戰國時代韓國的第六任君主,又稱為韓昭僖侯或韓釐侯。他在位時任用申不害為相,進行內政改革,修術行道,國內大治,外國不來侵伐,讓韓國躍升為戰國七雄之一。

韓昭侯二十二年丞相申不害去世。三年後,韓昭侯興建一座高門,當時,楚國大夫屈宜臼(*亦作屈宜咎)對他說了一個大膽的預測:「我認為你不可能走出這個門!」

韓昭侯問:「你為什麼這般武斷?」

屈宜臼說:「因為不得時!也就是說現在興建這個高門不是時候。凡事講時機,得時順利,不得時就不順利。從前,你曾經很順利很風光,而那時你並沒有興建高門。去年,秦國攻打了韓的領地宜陽(今河南省),今年韓大旱,困窘不足,你不在此時體恤人民的急迫困難,反而更加浮華奢侈,這樣做必定招殃, 『福不重至,禍必重來 』就是針對這樣的作為呀!」

次年,韓昭侯的高門興建完成了,韓昭侯也去世了。果然,應了讖,韓昭侯在生時,沒能從豪華的高門出去過。

劉向取了這個「福不重至,禍必重來」的史鑒,讓人知道警戒,謹慎己身的一切所思所為,不招來禍端。這是當困窘不足時,仍然奢侈浮華的結果!

上謀知命其次知事  明辨正邪

他告訴人「上謀知命,其次知事」,就是要知天命、知人事。知天命者,預先見到禍福存亡的起源,早在事情未萌發之時就準備預防,這樣能避難於無形。知人事的智者,一看到事情,就能權衡判斷後來的成敗。屈宜臼告誡韓昭侯,他可以說是知事者,當他看到韓昭侯興建高門不得天時地利人和,就能判斷是成是敗;然而,韓昭侯不內省,仍然窮奢極侈,終究敗業廢功。

《後漢書》有這樣的註腳:「末世衰主,窮奢極侈,造作無端,興制非一,勞割自下(*勞役百姓),以從苟欲,故黎民吁嗟,陰陽感動。」(《卷三一.陸康傳》)拿來對應韓昭侯的作為,正是恰合!

筆者認為,從高層來看,人的存亡禍福的起源在於德與業,德招福,業致禍;德大能延年,業大至極形神皆滅。因果相應,世世循環。因為人類在迷世中,拼搏名利情和追求欲望的滿足,造業遠遠多於積德,所以人們看到「福不重至,禍必重來」的歷史事件就很多。德用完了,業未還完,困難、不如意甚至災禍就到。

從天命、從人事的因果經驗來看,「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怎樣避禍?劉向在《說苑》中告訴人要走正道遠邪道:正者,就是誠心為公著想,作為當政者則要為百姓盡心;邪者,就是為私追求利益,對從政者來說,詐騙百姓就是邪。智者行事 ,特別重視預防,時時事事謹慎省思自己,居安思危,不滿溢不招損,所以能夠百事平安。

後代的著作,尤其是戲劇、小說引用「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的不少,民間也廣泛傳說這句話。

例如,明代戲劇家高明的《琵琶記》第二十齣引用了「福無雙至」這句話:「福無雙至猶難信,禍不單行卻是真。」清代小說《文明小史》第五十回也這樣說:「自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福不重至,禍必重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居安思危的思想傳承了二千多年了。追根溯源,再次提醒末世亂世中人,要走在正道上遠離邪道,才能真正遠離災禍得平安。@*#

參考資料
《說苑》、《史記.韓世家》
《漢書》、《後漢書》

@*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