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燈謎

元宵猜燈謎1 「字謎」你猜對多少?

作者:容乃加

元宵猜燈謎,增長文化高度。圖是台灣元宵節景。 (宋碧龍/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5390
【字號】    
   標籤: tags: , , ,

燈謎的文化內涵不可小覷,風雅趣味是燈謎的文化特色之一,內涵又廣又博,蒐羅自經史典籍,稗官野史,文學著作,民俗雜談等等,無所不包,運用巧思修辭製成謎語,讓人猜射謎底的文句、詩句、人名、地名、詞牌名、算術名、俗語、用物等等,五花八門,展現深厚的中華文化內涵。猜燈謎測測自己的文化高度。

風雅趣味是燈謎的文化特色,鬼斧神工的「射技」曾經迷倒許多文人雅士智多星。製作燈謎有深淺層級,古人也探索出了一些燈謎修辭的格式,顧祿《清嘉錄·打燈謎》中記載說:「考燈謎有二十四格」,最古的是「曹娥格」。

「曹娥格」字謎源起漢代大文學家蔡邑,他在讀了邯鄲淳寫的曹娥碑文之後喟然而歎,就以隱語「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音同「几就」)」留下讚賞的評價,隱射「絕妙好辤(「辭」的異體字)」。這是一種「字」謎,運用對文字的理解會意能力進行拆解、合字進行猜謎。[1]

「增損字句」的猜字法將謎面的「字」或「句」進行增減合字、拆字來猜字謎,可說是最基礎的燈謎,展現神傳漢字獨特的內蘊、構字方式和豐富內涵,也是前代小兒啟蒙教育的趣味遊戲。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字耘松,號甌北,西元1727~1814年)的詩作《上元後一夕同兒輩市口看燈》,就描寫元宵帶著兒輩看燈「發蒙教猜春謎字」。

筆者搜索了些許民初時人的著作,這裡先將蒐羅的部分「猜字」佳謎巧謎,展給今人來猜一猜。寓教於樂,古人早有,藉此樂一樂、測一測自己解「字」的文化能力,也是在家玩味元宵一樂也!

猜字格,猜字兼會意,謎語:(*答案見下方)

1. 「黃昏」射一字(食物)
2. 「寧波路」射一字
3. 「拿不出手」射一字
4. 「千金之子」射一字
5. 「真女假兒」射一字
6. 「半放紅梅」射一字
7. 「買酒賞中秋」射一字
8. 「修竹彈芭蕉」射一字
9. 「半牆斜月十分低」射一字
10. 「伐木聲中遇洞賓」射一字
11. 「一船斜泊一船開」射一字
12. 「二十四橋明月夜」射一字
13. 「是非只為多開口」射一字
14. 「一心摘筍莫成竹」射一字
15. 「一直兩點,一直兩點」射一字
16. 「十字在口裡,無頭又無尾」射一字
17. 「淺草遮牛角,疏籬露馬蹄」射一字
18. 「明月半依雲腳下,殘花並落馬蹄前」射一字
19. 「罒」射古文一語四字
20. 「人」射古文一語四字
21. 「雙龍分守」射二字
22. 「同焉」射古人名二

紅樓迎春,喜元宵燈謎。圖為清代孫溫繪製《紅樓夢》圖畫。 (公有領域)

**************

猜字格,猜字兼會意,謎底:
1. 「醬」
2. 「通」
3. 「合」
4. 「婗」
5. 「耍」(*假兒故用諧音「而」字)
6. 「繁」
7. 「湖」
8. 「靜」
9. 「將」
10. 「哥」
11. 「激」
12. 「夢」
13. 「匪」
14. 「恂」
15. 「慎」
16. 「魚」
17. 「蕪」
18. 「熊」
19. 「欲罷不能」、「非其罪也」
20. 「何可廢也」
21. 「寵辱」
22. 「司馬相如、司馬錯」

註釋:

[1] 「曹娥格」:謎底通常是四字詞語,個個字可以左右分開,拆成兩個同義字,組成八個字的謎面。以「絕妙好辤(辭)」這個謎底為例,把這四個字拆成八個字作成謎語,「絕」拆成兩個字是「色絲」,轉為「黃絹」同義詞來表達;幼婦拆字意會是「少女」,合為「妙」,外孫就是「女之子」之意,合為「好」,齏臼是用來搗碎辛辣食物的石臼,會意為「受辛」,合字成「辞(*辭)」字。合在一起「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的謎語就做成了。猜謎的人當然就以解字和會意的能力反向推求。

參考資料:
《談虎偶錄》   徐枕亞著
《紙醉廬春燈百話》亢廷鉁撰
《燈猜叢話》   莫等閒齋主人撰
《邃漢齋謎話》  薛鳳昌著
《棣萼室談虎》  不著撰人

@#

-點閱【 璀璨中華文化 】的亮點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踢毽子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運動,是古代「博戲」的一種。中國人踢毽子的歷史很長,在漢代的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認為踢毽子最初來源於蹴鞠,而蹴鞠相傳為黃帝所作。這麼看來,這小小的毽子,其來歷也非同尋常。
  • 每年的3月17日,紐約市都會在第五大道舉辦盛大的聖派翠克節遊行,這是全球最著名的聖派翠克節慶祝活動之一。聖派翠克節(St. Patrick's Day)的習俗包括穿戴綠色服飾、飲用綠色啤酒或蘇打水、裝飾三葉酢漿草,愛爾蘭矮精靈是常常出現的角色。而在中國,雖然沒有專屬於綠色的節日,但許多飲食文化、民間習俗與傳說,也蘊含著與聖派翠克節相呼應的元素,聯想起來還別有一番風味。
  • 過年在中國各地有著豐富多彩的習俗和傳統,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慶祝方式。但團聚、祭祖、祈福和歡慶的主題在全國範圍內都是共通的。在中國的古代,人們又是怎樣過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結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階段轉換的重大意義了。所以在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禮儀,豐富這些日子的內涵,同時也給予人豐厚的祝福!本文就來說說喜獲新生兒的民俗禮儀。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 端午「五紅」、「十二紅」的養生飲食,都是觀察時令,巧用時鮮,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傳統中醫的養生方法,同時五行養生的原理也在其中體現。不管時代怎麼推進,注重天人合一,順應節令過生活,上天自然賜給人最鮮美的生活滋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