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典識慧】由「正月打雷人骨堆」說起

文/孫書香

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在他的《新齊諧》中,記敘了一個剃頭匠以自身遭遇,講述惡有惡報的道理,使當時的人聽了很受教益。(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569
【字號】    
   標籤: tags: , , ,

今年黃曆正月期間,武漢等眾多爆發瘟疫的地區,幾乎是不約而同地電閃雷鳴,多地甚至下起了冰雹。這在傳統文化中,是什麼天象預兆呢?

漢代有一首樂府民歌叫《上邪》,講一個忠貞的女子自誓說,如果發生五件不可能的事情,她才敢棄絕那海枯石爛的愛情。其中寫道:「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冬天打雷或夏天下雪,或者天地相交聚合為一,這都是自古以來難得一見的天候現象。

《黃帝內經》講「驚蟄始雷」,按照中國傳統黃曆,正月處於廿四節氣的立春和雨水之間,還沒到驚蟄,天上就冬雷震震,崇尚天人合一的古人認為,反常氣候是天垂異象,是凶兆。

崇尚天人合一的古人認為,反常氣候是天垂異象,是凶兆。示意圖。圖為清焦秉貞《耕織圖》冊(局部)。(公有領域)

中原有諺語講:「正月打雷人骨堆(也稱土谷堆),二月打雷糞谷堆,三月打雷麥谷堆。」什麽意思呢?正月打雷,就會墳頭激增,土谷堆,過去都是土葬,墳堆像個土包,這是預示當年會出現大規模的人群死亡;二月打雷,則預兆當年土地乾旱,耕牛會累死餓死很多;三月打雷,糧谷堆成山,預兆當年風調雨順。

四川地區有類似說法:「正月打雷墳堆堆,二月打雷清草灰,三月打雷谷堆堆。」還有「正月打雷遍地賊」,意思是冬天打雷預示來年收成不好,缺衣少食使盜賊橫行。

從天象的角度來看,冬天為萬物藏伏之季,天地的陽氣閉藏,冬天打雷就是異象,叫做「擾乎陽」,意味著天地藏不住陽氣,那麼,「冬不藏精,春必病瘟」,這也是老話。

正是幾千年來民間都流傳這些說法,所以自古就忌諱正月打雷,「春正月雷,民不炊,為喪為疫。」冬天打雷的災禍,還不只是農業欠收、瘟疫肆虐、飢餒遍地的問題,「春雷不發冬雷不藏,兵起國傷。」

漢代易學家京房說:「天冬雷,地必震。」朝廷為政不仁,法度失常,人間就會出現天塌地陷、動盪不安的大變局。

海龍王,大英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中國民間傳說,龍王正月初一去天宮過年後,從正月初一到正月三十,龍王們都在慶賀中,不會上班工作。二月二龍抬頭那天,才會正式履職,行雲布雨,澤潤蒼生萬物。所以黃曆二月二之後才會有雷聲大作。如果正月打雷,說明人間發生了不太平之事,龍王們不得不提前工作,且帶有怨氣,遷怒於人間,這一年就很難保證風調雨順了。

傳統文化裡,雷公和電母是掌管天庭雷電的一對天神。雷公的名字最早見於《楚辭》,因雷為天庭陽氣,故稱「公」; 電母是司掌閃電之神,屬陰,故稱母,也稱金光聖母、閃電娘娘。

《山海經》稱雷神是「龍身而人頭,鼓其腹」,漢代所述雷神,形象若坦胸露腹的大力士,背插雙翅,額上有三個眼睛,紅龐臉如猴,足如猛禽,左手執楔,右手持錐。雷神旁邊懸掛很多鼓,腳下也踩著鼓,他擊踏響鼓即生轟轟之雷。

既然是神,就按神那一層的理行事,「人不治天治」之時,雷神代天行道執法,辨人間善惡,叱吒天霆,擊殺做惡事或違背誓言之人,歸正天法地則。

雷公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是掌管雷的神明。圖為雷公圖像(局部),明代作品,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周易》第51卦,象曰:洊雷,震。洊雷,就是連續的滾滾巨雷,是震卦之卦象。君子觀此象,就會戒慎恐懼,修省其身。隆隆之巨雷,乃上天之警示,畏懼天命的君子反省自己的過失,改過遷善,才會避免遭遇下一步的凶險,所謂恐能生福、福能脫險。

那些無神論者,沒有對天地的敬畏,天不怕地不怕,如果認為這都是迷信,那就是驚雷都震不醒的人,聽不到天怒之音,也是沒有辦法的了。@*#

​​​​ 點閱【撫典識慧】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供養天女
    明代張誼的《宦遊紀聞·抱佛免罪》裡記載了一個「臨時抱佛腳」故事,過去我也認為這都屬無稽之談,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怎麼能管用?但現在看來,佛法的無邊確實遠超現代人的想像。
  • 五代周文矩《西子浣紗圖》西施 伍子胥 千金小姐
    伍子胥千金報德史貞女,就是漢語中「千金小姐」一詞的來歷。現在把大戶或官宦人家的未婚女子恭稱「千金小姐」,意為出身名門、富貴顯赫,大謬其意啊。
  • 莊子 莊周 夢蝶
    兩條相濡以沫的魚,沉浸在相互依附的滿足中,黏膩得彷佛誰也離不開誰,這種相親相愛固然感人,但魚兒應該清醒:它們不過是泥濘境遇中的暫時聚湊。
  • 南宋 梁楷《布袋和尚圖》,絹本,上海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紅樓夢》裡的妙玉,自稱「檻外人」,因她最喜范成大的一句「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而且,《紅樓夢》裡的「鐵檻寺」、「饅頭庵」,也都來源於此,那麼「檻外人」是什麽意思呢?
  • 現代人往往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說成「男人喜歡追求漂亮的女人」,身材苗條的女子被說成了「窈窕淑女」,這都與其真正涵義相差甚遠。
  • 一直走到小溪的盡頭,也沒有看見經常與我相對而視的青山。圖為明 唐寅《山水人物冊.臨溪眺覽》(公有領域
    張千載是南宋人,字毅甫,號一鶚,出生於吉州廬陵,就是今天的江西吉安富田鎮,與文天祥乃是同鄉好友,他們從小就在一起讀書,老師視他們為「雙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