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心生暗鬼 八戒遭磨難 楚人怕鬼不分是非

文/杜若
中國山水畫
在西遊故事中,疑心使修行人遭到磨難。在世俗的環境中,疑心則使人顛倒是非。(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548
【字號】    
   標籤: tags: , ,

常言道:「疑心生暗鬼。」若要為這句話找個「近親」,當屬「杯弓蛇影」了。二者異曲同工,都是形容某人疑神疑鬼,讓自己恐慌。西遊故事中的八戒,劉伯溫寓言中的怕鬼楚人,都給後人留下了令人玩味的故事。

《西遊記》第32回,唐僧師徒來到平頂山地界。悟空讓八戒去巡山,打探妖怪的動靜。八戒偷懶,鑽進了一彎紅草坡,倒頭就睡起了懶覺。悟空變成飛蟲和啄木鳥捉弄他。八戒遭到一番戲弄,被啄木鳥啄得厲害,實在睡不著了,就回去向唐僧匯報,謊稱山裡有一堆妖怪。

悟空揭穿他的謊言,讓他再去巡山。這回八戒每走一步,看到什麼東西都會懷疑那是悟空所變。其實,悟空這次根本就沒去。疑心讓八戒亂猜亂疑,自驚自怪。一路巡山,他自言自語,喋喋不休。

小說作者形容他是「疑心生暗鬼」,將八戒的疑心描寫得淋漓盡致。不料他的疑心真招來了一群妖怪。八戒撞見了一群魔,還被抓進了魔窟裡。平頂山八戒的遭遇,讓他親身領教了疑心的害處。

在西遊故事中,疑心使修行人遭到磨難。在世俗的環境中,疑心還會使人顛倒善惡、是非之念。

明朝奇人劉伯溫在《郁離子》中講過一則楚人的故事,就談到疑心的危害。他說,有一個楚國人特別怕鬼。每當聽到枯葉飄落的聲音,或蛇鼠爬行發出的唏嗦聲,他都以為是鬼來了。

後來,盜賊知道了這個楚人的心理,於是夜裡趴在他家的牆上偷看,還故意發出像鬼行走的聲音。這個楚人一聽到「鬼聲」,嚇得趕緊躲起來,根本就不敢睜眼看。

盜賊裝鬼,如此戲弄了楚人四五天。怕鬼的楚人信以為真,竊賊便大膽地進到楚人的家裡,把他所有的積蓄全都偷走了。後來,有人騙他說:「你家的財物真的都被鬼拿走了。」

雖然楚人心裡還有些疑惑,但還是相信家裡真的鬧鬼了。後來官府抓獲了竊賊,還從竊賊家裡搜出了許多贓物。然而,怕鬼的楚人仍舊認為,那些財物是被鬼偷了送給竊賊的,始終不相信那人就是竊賊。當人有了強烈的疑心,會使人對善惡是非難以做出明確的判斷。

郁離子(劉伯溫自喻)講到楚人怕鬼的故事,接著說到:「昔日,秦朝宦官趙高誣陷大將蒙恬,就是利用秦二世的疑心,暗進讒言挑撥,因此秦二世對諸位公子以及大臣們漸漸產生了猜疑。」

「趙高故意壓下蒙恬的請示,使蒙恬不滿二世;又煽動二世的憤怒,使他仇恨蒙恬。趙高得知李斯要入宮勸諫,便揣測李斯可能會講的話,事先告訴了秦二世。

「趙高反覆利用人的疑心,達到了他想要的目的。於是秦二世和大臣之間的猜疑,愈發激烈,達到了不可調解的地步。即便有人對秦二世說:『實際上這些都是趙高故意造成的。』秦二世也不會相信。」

故事講到這兒,《郁離子》評價道:「讒言不會自己產生出來,而是當人有了疑心,就會產生;隔閡也不會自己產生,當關係疏遠了,就會招致這些隔閡。」

事據:《西遊記》32回、《郁離子·畏鬼》@*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