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预测软件 - 体育

財富的祕密:《大學》揭曉德與財的關係

作者:章閣
財富猶如枝葉花果,是根本的外在表現,而這個最重要的根就是美德。(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029
【字號】    
   標籤: tags: , ,

財富若是豐碩的花果,那麼保障它不敗不散的根本是什麼?大疫下,湧現倒閉潮,很多商家停業,店鋪關張。辛苦累積的財富,似乎如此不堪一擊。我們重新回味經典,尋找守護財富的祕密。

在《論語‧里仁》中,孔子說過一句話:「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意思是財富和富貴都是人們所嚮往的。如果富貴是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君子是不會接受的。

很多人都有個財富之夢,想要變得大富大貴,生活安康。那麼,財富的根源究竟在何處?

《禮記‧大學》曰:「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不少人看到這句話,誤解了它的意思,認為人的美德很重要,財富不重要。所以不少人會想:沒有錢財如何養家餬口,一味地做個好人,就能解決家庭難題?

由於對這句話的不正確理解,導致一些人不敢按傳統文化理念而行。

這裡的本,指根本;末,指樹梢,樹的枝葉。從表義看比較直白,即德是根本,財是末梢。

對植物稍有了解的人,可能知道,一棵大樹的根系延伸到土壤越深越厚,那麼它外在的枝幹也就越高大,枝葉也就越茂密,花果也就越繁碩。

以此為喻,財富猶如枝葉花果,是根本的外在表現,而這個最重要的根就是美德。按照《大學》的說法,厚厚的美德能促使財富不斷地生長。如果根系延伸不了那麼深,枝幹就不會長的很高大,果實也不會結出碩果。財富亦是同理。

所以「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不是說只讓人修善修德,對財富不聞不問,做個一貧如洗的好人。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要想獲得財富,自身的德行就要修上來,把道德提升上來,自然而然會開花結果。這句話說得很直接,德是財富的根本,財富是德的外在表現。財富不單指金銀財物,還包括官祿、房產、地產、健康等多方面。

古人曰「厚德載物」,現在人也常說到這句話。筆者曾經見到有些商家把這句話掛在辦公室,或作為企業文化的座右銘。

「厚德載物」這句話出自《周易》,大意是說,有了深厚的德,就能承載萬物,利己利民。

如果沒有那麼深厚的美德,硬要追求鉅額財富時,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朱子家訓》曰:「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當一個人擁有的財富越來越大,官位越來越高,名望越來越顯赫,而他的德行並沒有隨之得到的昇華,這種情況下就會造成古人常說的「德不配位」,隨之而來的就是意想不到的災禍。譬如,一個人能夠承受50公斤的重量,若讓他承受500公斤的重量,他立刻就會被砸成重傷。

現實中還有些現象,人們發現讓一個人當科長、當市長,做得還不錯,然而繼續當到省長、部長一級時,可能就出了問題。隨著他的官位越來越高,財富越滾越大,而他的德行沒有得到提升,可能就會以權謀私,變得貪腐。或者也因為有些人自身的德沒有那麼大,承載不了那麼高的官位或巨大的名利,有時會聽到一些人氣明星會突然大病一場,英年早逝等。甚或有些官員就在會議現場,被紀檢部門直接帶走,一夜之間鋃鐺入獄。從媒體的報導看,類似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現實的例子,也印證著古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誠如斯言。@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個貧窮的秀才,以教書為生。在馬姓主人的幫助下,秀才成了富翁。主人去世後,他想盡辦法侵占了馬家財產。然而,一個奇異的夢,打破了心中的貪婪;另一個奇異的夢,道出了曲折盡頭,會有福地洞天。
  • 印度女娃香緹從四歲起就一直講起她以前的丈夫、兒子和他們的家。終其一生,她的輪迴轉生案例曾經吸引印度和全世界數百個研究者的關注與研究,「也許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輪迴案例」。
  • 高智晟
    上篇我們講到,高智晟貧窮的家庭在母親的堅持下,7個兄弟姐妹中,有5個孩子讀完了初中,這是一個奇蹟,而奇蹟的創造者就是高智晟堅韌、善良的母親。
  • 上幾期我們和大家分享了中國文化中六藝,但是這六藝在古代主要是男子所學的,那麼女孩子都會學什麼呢?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