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

――英雄雋言
(神韻藝術團官網)
font print 人氣: 152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在一個天下紛爭、豪傑輩出的年代,什麼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什麼人能夠看破歷史的軌跡,在史書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東漢末年正是一個天下紛爭的年代。當時帝王無德,閹竪亂政,外戚專權。四世三公名門子弟袁紹號召十八路諸侯會聚勤王,各路諸侯卻各懷私念,擁兵自重。從此民間群雄割據、豪傑並起。戰亂頻仍,諸侯各自爭權,遭難的卻是黎民百姓。

於是中原隱隱呈現楚漢戰爭後又一次大分裂的局面,由曹操佔據兗州、豫州,袁紹佔據冀、青、並、幽四州,劉表佔據荊州,孫策佔據江東,劉焉、劉璋父子佔據益州。一心想要匡扶漢室的劉備先後依附於曹操、袁紹,後來又到荊州投靠劉表,始終沒有自己的根據地。焦急萬分的他空懷滿腔救濟蒼生的熱情,卻毫無建功立業的途徑。

明 張飌《諸葛亮像》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他四處訪求賢才,終於聽聞在南陽有一位奇人臥龍先生,是如同張良、管仲一樣的輔國之材。劉備誠心求訪,三顧茅廬,終於獲得了「隆中對」一番道破天機的談話。劉備在諸葛亮的啟發下,綜合天時、地利、人和的利弊認清了天下局勢,定下三分天下的計畫。

臥龍先生諸葛亮,字孔明。他居住於草廬之中,每日耕田、讀書。既沒有政壇上的人際關係、沒有萬貫家財,更沒有現代社會便利的信息渠道,卻為什麼能夠看破天下紛亂的局勢,又為什麼能夠最終輔佐劉備建立蜀漢呢?從諸葛亮《誡子書》中的一句名言中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誡子書》中有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大致的意思是:「你要時常摒棄你的慾望,達到淡泊的心境,這個時候你再去確立你所要走的道路。在做事時也要保持寧靜的精神狀態,這樣你才能堅持把你的路走得更遠、更長。」

蜀漢丞相忠武侯諸葛亮(神韻藝術團官網)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至今仍是很多中國人的座右銘。諸葛亮告訴我們,要成就一番大事,首先要看的是這個人有沒有超凡的志向。有些人所立下的志向,出發點常常是為名、為利、為光宗耀祖、為富貴榮華,如袁紹、袁術、劉璋這些曹操口中的「碌碌小人」、「守戶之犬」。對曹操來說,這些人守著自己的富貴、名氣的樣子真像是一隻看門狗啊。不肯捨棄私利的人,又怎麼能夠成就大業呢?另外的一些人最初的志向值得敬佩,但是在小有成就之後,就沾沾自喜,忘記了最初的理想是什麼,而耽溺於名利聲色帶來的快樂之中,這樣的人,心中已經失去了寧靜的狀態,他走的路也就半途而廢了。

《莊子》中有一句話是「其嗜慾深者,其天機淺」,意思是當一個人的嗜好多而慾望重的時候,他通常執迷於感官物質的享樂而無法達到內心的清淨,在內心紛亂的時候又怎麼能領會上天給予的啟示呢?又怎麼能做到如同諸葛孔明一樣看破天機,又能順應天意而行呢?

許多人認為獲得成就必先入世,但是諸葛亮年輕時「躬耕於南陽,不求聞達於諸侯」,在寧靜出世的平淡生活裡,他的智慧和才華仍舊被人們口耳相傳,他的名聲聞達四方。他秉持著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準則,在出山為官後雖然建功無數,卻仍然秉持謙恭理性的態度,大隱於朝堂之上。入世則全忠義,出世則知天命,他的一生無求無愧而獲得千載美名,足稱得歷史上真正的英雄人物。

***

舞蹈《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三國紛爭的時代,重現了諸葛亮羽扇綸巾的風採與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是神韻2015年演出的精彩節目。神韻每一年都會帶來全新的節目,今年,我們期待將更多的英雄人物再現於舞台上。

(點擊閱讀原文)

——轉載自神韻藝術團網站

(神韻網站授權轉載,版權歸神韻藝術團所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扇子相傳源起於堯舜時期,晉朝崔豹的《古今注》說,舜爲了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剛開始是長柄扇,又稱為估翣、障扇或掌扇,用為障塵蔽日,象徵權威。後來演變為短柄扇,又名為箑,用來引風納涼。稍後的紈扇、團扇更以繪畫來裝飾於扇面上。直到北宋初年所發展出的摺扇,因狀如半圓,攜帶方便,而廣為流傳,因此成為扇子的典型代表。一般說來,扇可分為以下四種:
  • 柳公權曾經在竹箱子裡,收藏了幾個銀杯子,竹箱子蓋得很嚴實,而裡邊的銀杯子卻不見了。
  • 歷史上將要發生的大事,許多先知、先覺和高人通過觀察天象,能預知未來,並巧妙地用獨特的語言記錄下來,如諸葛亮寫了《馬前課》、邵雍寫了《梅花詩》、劉伯溫寫了《燒餅歌》等等。
  • 相傳,明朝萬曆年間,江南一書生娶親當天,一位料事如神的女尼,預言他的新婚妻子是天人下凡,八年之後謫限期滿,就會返回天宮。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