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正氣

祛瘟疫良方 邪不侵正孝可感天 史上有明證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氣: 6424
【字號】    
   標籤: tags: , , ,

豬年豬瘟,鼠年鼠疫,還有超級傳染病「中共肺炎(俗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這些都在大陸發生,人人自危。「封城」、「封村」真能躲過瘟疫嗎?其實人們心中是沒底的。《陝西太白山劉伯溫碑記》預言有這樣一段:「還有十愁在眼前……,十愁難過豬鼠年。若得過了大劫年,才算世間不老仙」。怎樣才能安全度過瘟疫期?中國歷史上,有不少瘟疫中的真實故事,展現了人身上高貴的力量,連瘟疫都要自動退避,值得今人借鑒!

邪不侵正

岷州(在今甘肅省境)這地方,在北魏到隋朝初年,當地民風未開,對「病」很畏懼,如果家中一人生了病,就全家走避開去,結果父子、夫妻互不相顧,一家人不孝不義,人倫孝道、恩義蕩然無存。因為病人無人看養,所以生病的人往往就是死路一條。這種澆薄陋風因為一個人來到岷州而扭轉了,他就是賢能良吏辛公義。

辛公義生於北朝,可說是出身「刺史」世家。祖父辛徽在北魏任徐州刺史,父親辛季慶任青州刺史。然而辛公義早孤,母親學識豐富,親自教導他學習經典史傳。辛公義勤苦多學,在北周很有聲名,以良家子被選入太學,再獲得選薦進入皇太子及貴族子弟專屬的「甘露學」。太學中的平輩很仰慕他的學問,他屢次在御駕前與大儒們講論學問,提出的見解常常讓人刮目相看。

後來,入了隋朝,辛公義被提拔為主客侍郎,得賜安陽縣男爵,食邑二百戶。開皇元年,他受命往江陵安定和睦邊境。辛公義是個允文允武的賢才好官,後來他平定陳朝立了功勛,出任岷州刺史。

辛公義到了岷州,對當地「畏病」的風習感到憂心,對人倫孝義蕩然無存更是憂患,因而極力想要改善不正的風俗。他遣派了一些屬下官人巡訪檢視州中各地,只要是找到病人,就用床轎送到刺史的辦公廳來。辛公義為病人們安置膳廊,提供他們膳食和住宿。

夏天一到瘟病大發時,病人多到數百人,辦公廳裡安置病人的膳廊都住滿了。辛公義就在膳廊親自設了一個坐臥兩用榻,他篤定地坐在那兒,日以繼夜,對著患者辦理公事,累了就在榻上睡著。他所有的俸祿,全部用來為病人買藥、找醫生醫療,他親自悉心地勸導病人飲膳。就這樣被安置在他辦公廳裡的病人全部都痊癒了。

這時,他召來病人的親戚,勸告曉諭他們說:「死生由命,不關彼此之間的接觸呀!在這之前,因為你們遺棄了生病的家屬,所以他們死了。你們看看,我把病人聚集在一起,我自己不分日夜和他們同在一起,如果說瘟疫在人間會傳染的話,我哪得不死呀?何況這些病人們都好了!你們可不要再相信之前的風俗傳說了。」

諸病家的子孫們都感到慚愧,紛紛叩謝離去。後來如有人得病,紛紛都去找「慈母」辛公;辛公會收留那些沒有家屬的,照顧他們。岷州人自此互相慈愛,畏病走避的風俗也徹底革除了。

孝可感天

還有一個瘟疫怕好人的故事,懸示邪不侵正、孝可感天的明鑑。在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三月間,晉陵城(即今江蘇常州 )的城東遭大疫。當時疫情迅猛,人傳人,輾轉相傳,有的一家數口都死光,有的一條巷子裡只剩下幾個活人。人們都感到恐懼,身心戰慄,遠遠避開晉陵城東,不敢經過,連至親也不敢相互探問病情。

家就在晉陵城東的顧家媳婦錢氏(熊禮之妻),在瘟疫發生前正好歸寧。回娘家後聽說了翁姑(公公和婆婆)染瘟疫,接著傳染了兒子們,全家八人病情嚴重倒臥病榻,只能聽天由命。錢氏一知道馬上就要動身回去,然而父母不許。錢氏對雙親說:「人們娶妻原是為了奉事父母,現在家裡的翁姑病得這麼嚴重我卻不回去,這與禽獸有何差異呢?」父母的勸阻怎麼也攔不住她,她單身一人上了回家的路。

這孝順的媳婦很快回到了家中。媳婦才入了家門,顧翁竟然見到聽到鬼在對話,說:「眾神都護衛著孝媳回來了,我們不速速躲避,會遭到不小的譴責!」就這樣,她的翁姑和一家人的瘟疫都痊癒了。清代研究瘟疫有成的醫學家劉奎(號松峰)說:「邪不侵正,孝可感動天,真是祛除瘟疫的良方呀!」

陰德無量 吉神擁護

劉奎的書中還記載了一個「陰德無量,吉神擁護」的例子。說以前在城中發生大瘟疫,這時有個白髮老人教了一富人一貼救命的中藥方,並要富人去藥舖合藥布施城中人。結果得到這方子的瘟疫病人都痊癒了;而富人一家人在大瘟疫中都沒有人感染得病。後來,有人看見二疫鬼經過富人家門一面說著:「這人陰德無量,吉神擁護,我輩何膽敢進入他家門呢!」◇

資料來源:
唐 魏徵《隋書.卷七十三列傳第三十八》[循吏傳]
清 劉奎《松峰說疫》
清 史潔珵輯《德育古鑒》

@*#

-點閱【 璀璨中華文化 】的亮點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人類的歷史上,疾病不僅能影響個體的命運、決定人的生死存亡,大規模的疫病通常還能改變歷史的前進方向,擊響改朝換代、王朝興衰的節奏,從東方到西方,莫不如此。
  • 黑死病(鼠疫),有人稱其「是比軍隊更可怕的敵人」。曾經肆虐歐洲,奪走了歐洲1/3人口的黑死病,最近驚現北京。已有媒體報導證實,北京多家醫院、賓館工作人員出現疫病感染及疑似病例。然而,中共「維穩」黑死病疫情,對外隱瞞消息,疫情恐怕比想像的還要嚴重。
  • 清朝大醫家劉奎著作《松峰說疫》,不僅闡述了瘟疫產生的原因,對不同的病症,還講解了具體療法。除了闡述醫理、藥性、方劑之外,他又列舉了一些染疫身亡,又死而復生的例子,以舉證冥冥之中存在的力量,對人命運的影響。
  • 談起瘟疫,總會想起印象非常深刻的兩個故事,既可以讓人明白瘟疫的可怕,又可以讓人知道如何避開這個可怕的災難。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