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新年民俗

新年的年菜怎樣變成「福菜」?

作者:容乃加
充滿「謝天謝地」心意的螃蟹。(容乃加/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91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十二時辰子在首,一年四季春為頭。黃曆2020年是庚子鼠年(*黃曆從立春開始算),鼠年來到,不只僅是一年更新的里程碑,更帶來一紀(*十二年)復始的訊息。

新年間,家家飲宴,歡聲笑語處處聞。朋友見面,互相拜年賀節,歡樂聯誼,飲宴山珍海味,展現一年的極勝。初二是丈人的「迎婿日」,娘家當是炰鳳烹龍[1]款待歸寧的女兒一家。

新年的盛宴福菜

新年的盛宴美饌,匯集山珍海味自是不在話下,特別的是,種種食物都被賦予了「福祿壽喜財瑞」等等吉祥幸福的象徵義涵。比如「步步高升」這種形象化的象徵就常常被應用到新年的食物中;傳統漢字的「諧音」象徵,更是叮叮咚咚迴響著新年豐富的喜慶氣氛。

2020迎鼠年,迎新年!期間有許多應景祈福的展覽,台灣台南美術館(一館)推出了「呷飯配ㄨㄟˊ」(*「話」,閩南語音wéi ,諧音「畫」)的新春特展,就有一些「好菜新裝」,演繹了這些新年「山珍海味」。這些福菜的福彩,正是:

穎鼠賀春美珍羞,炰鳳烹龍開新象;

靈鼠迎客福宴饗,山珍海味列彩盤。

團圓年菜的特色之一就在於滿含幸福平安的祈願與祝福。(容乃加/大紀元)

接著來看看這些迎春展覽中「秀」出來的新年珍羞「手工藝品」,享受傳統的美意和祝福,恭賀大家歡度歲時節慶,喜連年!(*仔細瞧瞧這些從珍羞創發的「手工藝品」,可能藏著什麼用途呢?)

五福臨門旺旺來──鳳梨

祝福「五福臨門」的鳳梨、「吉祥如意」的橘子。(容乃加/大紀元)

吉祥如意──金桔、金橘、雞

節節高升──竹筍

祝福「節節高升」的竹筍。(容乃加/大紀元)

百龍之智[2]──龍蝦

充滿「聰明」和「金榜題名」祈願的龍蝦。(容乃加/大紀元)

年年有餘──魚

長壽──長年菜、紅龜粿

蒸蒸日上一路發──發糕

祝福「蒸蒸日上一路發」的發糕。(容乃加/大紀元)

步步高升──年糕

獨占鰲頭、長壽──紅龜粿

充滿充滿「獨占鼇頭」和「長壽」祈願的紅龜粿。(容乃加/大紀元)

好彩頭──菜頭(即蘿蔔)

收穫收割──割包

祝福「大收割、大收穫」的「刈包」。(*台灣小吃「刈包」是以開口笑的半圓形饅頭夾入切片的東坡肉和酸菜,並灑上花生粉增香味。也稱「虎咬豬」)(容乃加/大紀元)

平平安安──蘋果、鵪鶉蛋

謝天謝地──螃蟹

充滿謝天謝地心意的螃蟹。(容乃加/大紀元)

謝天謝地

一桌豐餚,謝天謝地!想想看,在多災多疫的時日,能夠在瘟疫爆發中平安無事的人,心中最想說的一句話不就是「謝天謝地」嗎?!那些「戰天鬥地」「無神論」的說詞,顯然是邪惡的騙人鬼話!遠離邪惡,「謝天謝地」,才有平安的日子!

註釋[1]「炰鳳烹龍」:比喻豪奢的珍羞。

註釋[2]「百龍之智」:具有一百個公孫龍的智慧,形容非常聰明。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踢毽子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運動,是古代「博戲」的一種。中國人踢毽子的歷史很長,在漢代的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認為踢毽子最初來源於蹴鞠,而蹴鞠相傳為黃帝所作。這麼看來,這小小的毽子,其來歷也非同尋常。
  • 每年的3月17日,紐約市都會在第五大道舉辦盛大的聖派翠克節遊行,這是全球最著名的聖派翠克節慶祝活動之一。聖派翠克節(St. Patrick's Day)的習俗包括穿戴綠色服飾、飲用綠色啤酒或蘇打水、裝飾三葉酢漿草,愛爾蘭矮精靈是常常出現的角色。而在中國,雖然沒有專屬於綠色的節日,但許多飲食文化、民間習俗與傳說,也蘊含著與聖派翠克節相呼應的元素,聯想起來還別有一番風味。
  • 過年在中國各地有著豐富多彩的習俗和傳統,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慶祝方式。但團聚、祭祖、祈福和歡慶的主題在全國範圍內都是共通的。在中國的古代,人們又是怎樣過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結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階段轉換的重大意義了。所以在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禮儀,豐富這些日子的內涵,同時也給予人豐厚的祝福!本文就來說說喜獲新生兒的民俗禮儀。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 端午「五紅」、「十二紅」的養生飲食,都是觀察時令,巧用時鮮,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傳統中醫的養生方法,同時五行養生的原理也在其中體現。不管時代怎麼推進,注重天人合一,順應節令過生活,上天自然賜給人最鮮美的生活滋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