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箏的沿革:
談到箏,首先要談到一個古代的樂器〝瑟〞。世本上說:「瑟庖犧所作,先是五十弦,皇帝使素女鼓之,其聲太悲,故破為二十五弦。」
考庖犧就是伏犧,是公元三千年以上的人,計算古瑟的歷史也有五千年了。據說這二十五弦瑟傳到秦朝,秦有婉無義者,以一瑟傳二女,二女爭彈,因而引破,終為二器,命名曰箏。
玉篇上說:「箏似瑟,十三弦。」又一說法,說箏是秦蒙恬所作,見隋書樂志說:「箏十三弦,所謂秦聲,蒙恬所作者也‧」又按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說:「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筑,秦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後加為十三弦。」
然而晉傅玄箏賦序:「世以為箏是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絃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存,鼓之則五音發,斯乃仁智之器,豈蒙恬亡國之臣能之哉!」
但無論如何箏是秦朝才開始有的,所以又叫「秦箏」。
又有因為其發音哀怨,也稱「哀箏」‧前面所談是十三弦古箏,所用的弦都是絲絃‧後又有十六弦鋼絃箏,體形較小,其絃線是鋼絲,音色與十三絃不同。兩者一直流傳到現在。箏的再改製就有十八絃與二
十一絃、二十五絃以至四十四絃箏出現;後者音域廣,變化多,普遍受到一般彈箏者的喜愛。轉調箏是近年來的新突破,它是在鋼絃箏的基礎上,增設了用於轉調的變音器機械裝置,裝於箏頭部,利用改變弦的張力,使琴馬按需要升高或降低,來使音位發生變化而達到轉調目的。
箏的構造
古箏與古琴基本類似,有以下各部分構成:
<箏面板>表面成拱形的烘乾之梧桐木製成‧
<箏底板>其位箏身下面,是塊薄木版;板上開有兩個或三個出音孔,用來出音和便於裝弦。箏身內有三道橫樑和底板嚴密的膠合在一起,支撐底板和防止出音孔裂開。
<岳山和弦孔>在箏首上面突起的木條是為岳山,它是箏弦發音的起點。緊位岳山的旁邊,嵌有牛骨(或金屬)片一條,上面開有與箏弦數量相等的小孔,較弦孔,專位穿過箏弦而設。
<琴馬>又叫雁柱或弦柱,為人字形的木質體,琴馬中部有一小孔,弦穿過小孔以琴馬支柱於箏面上,防箏弦散落,其在面板上的位置,錯落如雁行,以取不同的音高。
<箏弦>使用絲弦或鋼絲弦。弦數十三弦、十六弦、二十一弦(裸弦十二條和纏弦九條),或尼龍鋼絲弦。
<軫子>即弦柱用以繫弦,以鑰或剪旋可以變化弦的張力以調整音高。
彈箏的要求、姿勢、彈法
學習樂器的演奏,首重姿勢的正確,若姿勢不良,則必事半功倍,且讓聽者有不良的印象。彈箏均須端正大方,態度自然,前胸正中大約對正第十二個雁柱附近。右手以食指、中指、拇指三指彈弦,彈時手指盡量垂直該弦,且以甲肉相接處觸弦,中指隨時與大指保持八度之半握拳之姿勢輕懸於弦之上方,觸弦之位置以距岳山左右五公分處為宜,於彈奏時可得到剛柔較適中的音色。左手食、中、無名三指微微彎曲成拱橋形後放鬆,以指輕置於雁柱左方十至十五公分處(視弦鬆緊狀況而定),依樂曲之表情需要做吟、柔、按、放等不同的動作。
※右手彈奏,必須注意下列四點:
1. 觸弦時要與弦成九十度方向撥弦。
2. 觸弦時間越短越好。
3. 觸弦面積越小聲音越清。
4. 撥弦之力度要十分均勻,切忌瞬間加力去撞擊弦。
※左手按弦,必須注意下列三點:
1. 按弦動作開始的時間。
2. 所做動作之力度及狀況。
3. 動作何時完成,恢復原狀。
資料來源:中國音樂鑑賞專輯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