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簫的沿革
簫原名洞簫:相傳在殷代以前,我國就有類似排簫的管樂器〈龠〉。最早的簫,稱排簫,每管只發一音,須將許多長短不同的管子編排在一起吹奏‧後來發現在一支管子上開出距離不等的孔,亦可發出高低不同的音,於是簫才由多管組成的排簫(16根或24根),演變成為單管的簫。約在漢代簫就已定型:但因先在四川、甘肅一帶盛行,故當時是稱羌笛或豎篴。唐、宋朝間人們漸把豎吹的古笛叫〝簫〞,而把古代叫做〝橫吹〞的吹樂器稱〝笛〞。最初只有四孔至晉代荀勗所改革即成六孔(前五後一)。在唐代簫又叫〝尺八管〞,因其長度為唐尺一尺八寸,今日本仍廣為流傳以〝尺八〞名之。
簫的構造
蕭由一根竹管做成,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裡面去節中空‧吹口在上端邊緣,成V形或U形或無遮節。其用紫竹所製,音色更為柔美,而竹節都在四或五節。世稱〝九節簫〞是簫管身上共有九個節,今已不常見。
我國製簫的地方很多,而貴州省玉屏縣製作的簫,更是出類拔萃,玉屏簫的產生始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已三百多年的歷史。
資料來源:中國音樂鑑賞專輯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