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唐詩宋詞

【文史】何處相思明月樓 十句唯美詩詞

作者:任采真
font print 人氣: 1179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詩題中有「中秋月」、「中秋……月」的詩,自古以來就有上千篇。月下千里寄情的詩篇,古往今來處處情致深濃。掇拾詩篇中的中秋月色,情味深淺處總是「相思」;中秋明月成了深情的化身,人間代代心願的代言。

中秋節近在眼前,天涯共此時,明月詩詞讓中秋分外深情,相思分外唯美!欣賞十個名句中不一樣的月色,尋找出處,一起來品味中秋種種浪漫、種種唯美的情致。

一、最與眾不同的明月:

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

古人以「三五夜」稱十五夜。每個月都有「三五夜」,八月十五中秋夜的明月就是與眾不同!一年中,天高氣爽的秋天月最圓,秋天中又以中秋的滿月「還勝別夜圓」。這是唐代僧人栖白的名句,出自《八月十五夜翫月》:

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無煙。自古人皆望,年來又一年。

二、最是浪漫的明月: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在最動人的良辰中,在明明夜色裡,「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那浪漫的情懷,那相思的濃度都上了最頂峰。「誰家今夜扁舟子」?為團圓節有未歸人之家代言,「何處相思明月樓」?為廣天下人的相思抒懷,唯美浪漫讓人為之傾倒。

這名句出自唐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祗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斜:音同霞)

三、最是「迷人」的明月: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詩句很浪漫又藏著玄機,到底打從何時就有月亮?是先有月亮還是先有人類呢?生命來自何處?生命將歸向何方?宇宙好奧妙,地球上偉大的科學家呀竟還是無解!這「迷人」的詩句同樣出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四、最是相思的明月:

靑天明月在,何處不相思。

相思總關情,懷念、思念卻不關日或夜。人間就是「情」構成的!有情就有相思,相思總繫情,彼落此又起,情絲不斷,中秋月下情思更濃。人間寄情事,何處不相思!出自淸代黃景仁的詩句《秋浦懷李白》:

為愛池魚美,停車又幾時。如何我行處,每見爾題詩。
花發清溪館,苔荒苦竹祠。青天明月在,何處不相思。

五、最是貼心的明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皎潔光輝遍照寧靜海面。明月呀明月,宛然是心上的伊人,天涯共此時,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好貼心。這詩句是出自唐代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也是整首詩中皎潔如月、最唯美的一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六、最是仙妙的明月:

不知今夜西樓月,幾處飛仙下碧空。

遠古以來就傳說在八月十五夜嫦娥奔月,天上廣寒宮闕今夕是何年啊?嫦娥飛天仙女在,只是人這邊的時空看不見吧!今夕中秋夜,有多少飛仙會下碧空呢?這是宋代文同的名句,出自《中秋對月懷寄鳳凰山鄧道人》:

有客千岩萬壑中,綠毛丹臉紫方瞳。
不知今夜西樓月,幾處飛仙下碧空。

七、最是灑脫的明月:

峯頂今宵應好月,人間明日是中秋。

聽聽哪裡傳來「人間明日是中秋」的預告,說話的人宛然不似在人間。今宵他放下了人間的掛慮,心中灑脫無礙,天上的月色陰晴也隨著人心轉,明天人間應有好中秋月。這是宋代王十朋的名句,出自《別廬山》:

山北山南已徧遊,又移行李向西州。身如孟子論行止,心愧淵明任去留。
峰頂今宵應好月,人間明日是中秋。天池一塔遙相送,深喜浮雲為我收。

八、最是思鄉的明月: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悄悄、白霜霜的月光,勾起古來遊子的旅情,不僅僅這一夕,而是千古的旅情。在那一俯一仰,低頭、舉頭之間,流露多少思歸、欲歸、還不得歸的想念?這名句出自詩仙李白的《靜夜思》。李白一生有熱切又堅定的求道之心,心嚮回歸仙界,天地遊子懷念的故鄉,可能不僅是這一世的故鄉,而是生命來處的故鄉吧!《靜夜思》:

床前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故鄉

九、最是深獲人心的明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間悲歡離合事無常,即便只能各在天涯一角過中秋,就讓我們「千里共嬋娟」——在明月下團圓吧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名句,為人間「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深情代言。出自《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十、最是難忘的中秋月:

中秋昨夜,明月千里滿西樓。

中秋月雖好,但不是年年可見得,因為中秋節前後,也是一年中颱風最頻繁、最多變難測的時節。若得萬里無雲的天氣,明月千里滿西樓,月圓人團圓,會是個令人難忘的中秋節了。這難忘中秋月,出自宋代王之道《水調歌頭 其一 趙帥聖用生日》:

顥氣遍寰宇,風露逼衣裘。中秋昨夜,明月千里滿西樓。
人道當年今日,海上騎鯨仙客,乘興下瀛州。雅志在扶世,來佐紫宸游。(上闕)

有了各具特色的明月詩句佐中秋,是否覺得這樣的中秋節分外深情,相思分外唯美?

@*#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的亮點系列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到中秋,舉頭望明月,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和玉兔搗藥這些古老又長青的傳統神話故事就浮上心頭。這些天上來的消息,中秋神話故事,可能是帶著解除人間生老病死無盡苦痛循環的密訊、密碼?幾千年來一直讓人追索、探尋!年復一年……生命經過幾多年歲的追逐無解,沈靜一下心情,在中秋夜探索一下這些神話故事的弦外真音。
  • 唐朝有一種精湛的「月宮鏡」,融合傳統中秋節的民俗故事於工藝鑄造中,既實用又精美,代代傳說中秋故事。「月宮鏡」是盛唐時期的人物故事鏡的典型品項。文飾可以一應對照到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的角色。可見,中秋節傳說神話故事,應該早在唐代之前就已經流傳。
  • 中秋節,圍繞著月亮,圍繞著團圓,有多少習俗古今相傳?你知道起源嗎?連繫著中秋節傳說故事,有一些神奇事兒你可能還不知道!中華兒女共沐中秋月光,代代相繫相屬!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