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7星彩

【典故新解】隱士鼻祖被迫穎水洗耳

——成語「洗耳恭聽」的來歷
作者:俞元
明 劉原起《松壑高閒》,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57
【字號】    
   標籤: tags: , ,

許由拒受天下,穎水洗耳,流芳百世。堯帝封他「箕山公神,配食五嶽,後世祀之」;莊子把他描述為神人;《前漢書》列他為仁人;後世視他為隱士鼻祖。也有不少人,認為許由是小隱之人,洗耳之舉乃沽名釣譽;「詩佛」王維認為他「病物者自我」,還不能算做一個曠達的人。那麼許由到底是怎樣的人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堯帝在位,四海昇平,八方寧靖。他年歲大了,想把帝位禪讓給滿腹經綸、品格清高的許由。堯很謙卑地把自己的治國能力比作火把之光、灌溉之水;視許由的能力為日月之光、天雨之水。堯認為自己的才德比不上許由,天下應該讓給掌握天道運行的許由。

許由回答:現在國家在你的治理之下已經大治。我來接你的班,求虛名呀?小鳥在森林裡有一根樹枝立足,就高興得唱個沒完;田鼠在河邊飲水,喝一點點水就很脹肚子了。我對天下不感興趣。祭司不會代替廚師來置辦祭品(祭品中有很多食物)的。

許由的話,也反映了道家的一個現象「亂世入世救世,盛世出世修行」。要麼做入世的聖賢之人;要麼做出世的真人。歷史上的姜子牙、張良、劉伯溫等道家高人,都是亂世出山,拯救蒼生,功成之後,身退歸隱。堯,現在是太平盛世,我還沾惹這些俗事幹嘛?你請回吧。

堯走後,許由避居到箕山穎水旁。圖為明 劉原起《松壑高閒》,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堯走後,許由避居到箕山穎水旁。堯知道以後呢,又派人找到他,請他做九州長(相當於宰相)。許由聽了,心想:堯怎麼就不懂我的心思呢?怎麼才能讓他死心呢?於是,許由當著堯帝使者的面,走到潁水河邊,上演出「洗耳」這一幕來。

這時,隱士巢父牽牛來飲水, 聽了許由的話,尋思:堯最早把天下禪讓給我,我拒絕了;他讓給許由,現在許由兩次拒絕他,他會不會再次找我呀?我要再重申一下我的立場。因此,巢父大聲說:「我還擔心你洗耳的水髒了我的牛犢的口呢!」說罷,巢父牽牛向河的上游走去。使者見此,知道他們心意已決,搖搖頭,向堯匯報去了。

許由洗耳,也有後人認為他是做做樣子、沽名釣譽。佛學修養很深的王維評價許由說:聲音怎麼會停留在耳朵裡,把耳朵污染了?你說它污穢,那是因為你內心先有了污穢……他一個曠達的人都夠不上,又怎能入學道的門呢?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什麼都不能使你污穢,你怎麼能說這樣就污穢了呢?

蓮「出淤泥而不染」,王維的這個觀點有他的道理,但是他真的了解許由嗎?莊子在《逍遙遊》中講了許由與堯帝的故事,也講了藐姑射之山上居住的神人的狀態。最後說堯去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拜見了四位神人,其中一位神人就是許由。堯感覺與神相比,自己太渺小了,治理天下的職位又算得了什麼呢?

莊子在《逍遙遊》中講了許由與堯帝的故事,也講了藐姑射之山上居住的神人的狀態。圖為《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相傳是「畫聖」唐代吳道子的白描人物作品。(公有領域)

莊子筆下的神人許由「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他的思想廣袤無邊,水火冷熱都傷不了他,又有什麼能污染到他呢?許由只不過通過「洗耳」以明其專一修道、不問俗事之堅心。

據說許由後來還做過舜、禹的老師,他是三代聖君之師,他還需要沽名釣譽嗎?竹林七賢之類的小隱者、小道修行者,怎能和許由相提並論?他入世,就是一位農耕的隱者形象;他出世,便是藐姑射山的神人。@*#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葉公本名沈諸梁,楚國王室後代,24歲時被楚昭王封到葉邑(今河南葉縣南舊城)。他組織葉邑百姓興修了東、西兩陂大型水利工程,東陂防洪、西陂蓄水。他把水利施工圖畫在自家牆壁上(因為竹簡不適合畫圖)、梁柱上、衣服上,在每個水渠的出水口都畫上龍,並稱之為「水龍頭」,以求風調雨順。
  • 《列子.天瑞》中有一篇寓言故事,說古代有個杞國人整天擔心天塌地陷,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杞人因憂天而被貽笑千古,人們認為他的憂慮是毫無根據和不必要的。子非杞人,焉知杞人之憂?你知道他有過什麼樣的可怕經歷嗎?
  • 說到「坐井觀天」,人們便會想到莊子寓言中那隻坐在井底的青蛙,不知道大海之浩瀚、天地之高遠,卻沾沾自喜。現在多用來諷刺目光狹隘、自以為是的人。其實坐井觀天還有一個傳說,講的是古人觀測天文的故事。
  • 把粗粗的鐵杵磨成一根針,沒有人會做這樣的傻事!大家都知道鐵杵比針值錢,一個鐵杵能換回許多根針,為啥還要幾十年的光景去磨鐵杵呢?其實李白和真武大帝看到磨針的老婆婆,她們不是人,是神!她們只不過用磨針這種方式,點悟一下修煉中的人。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