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发平台- 线上博彩全攻略

【典故新解】初生牛犢不怕虎 無知無畏災難生

作者:俞元
font print 人氣: 639
【字號】    
   標籤: tags: , , ,

什麼樣的牛犢不怕虎?一類是沒見過老虎、沒被老虎咬過的牛犢;另一類是名不經傳、還沒展現強大實力的、沒被老虎重視的「牛犢」。面對老虎,兩類牛犢,兩種命運。

「初生牛犢不怕虎」典故的一個出處來自於《三國演義》。曹軍先鋒龐德挑戰關羽,兩人大戰百餘回合,不分勝負,雙方鳴金收兵。關平對關羽說:「俗云初生之犢不懼虎,父親縱然斬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託也。」這裡可見,關平為勸阻父親貿然行事,故意將龐德說成小卒、初生牛犢。其實,龐德早年跟隨馬騰四處征戰,屢立戰功,勇冠三軍,是真正的虎將。

龐德(2世紀─219年)為東漢末年名將,武藝出眾、膽烈過人。圖為《三國演義》中的龐德。(公有領域)

後來劉備率傾國之兵為關羽報仇,一路攻城掠地,戰無不勝。吳國委派陸遜擔任大都督。劉備認為陸遜乃一介書生,沒有打仗經驗,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而歸。陸遜能勝,在於他摸熟了劉備的「虎性」脾氣,驕兵必敗。

如果對老虎缺乏認知,卻要挑戰老虎,則難逃厄運。戰國時期的趙括——名將趙奢之子,熟讀兵法,紙上談兵沒有對手。然而他的父母都認為他沒有帶兵打仗的能力,尤其母親和趙王簽約,如果趙括打敗仗,家人不受牽連。可是血氣方剛的趙括,執意掛帥出征,結果被常勝將軍白起打敗,葬送了40萬趙軍,也斷送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從以上故事可知,不論是「老虎」,還是「牛犢」,如果妄自尊大、不知敬畏,一定會招來失敗,甚至滅頂之災。所謂「不知者無罪」、「無知者無畏」,不僅不是真理,而且害人匪淺。

比如孩童好奇,不知道危險:去抓熱水杯、碰熱鍋,容易造成燙傷和燒傷;用手指摳電插座孔或將鑰匙等金屬物插入電插座裡,因此觸電;爬到陽台、窗口,稍不留神就會出現意外;在馬路上嬉戲打鬧等等。無知,是不是很危險?

姬昌拜河邊釣魚的老人姜子牙為師、為尚父,為周朝八百年基業奠定了基礎。圖為古代朝鮮畫家筆下的周文王遇姜太公,哈佛大學佛格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無知,沒有關係,每個人都會有知識盲點,但是我們一定要有敬畏之心,用先哲的智慧指導我們的行為,就不會有危險。反之,如孔子所說的「小人」那樣,就會招致災禍、天譴。

第一「畏天命」。這裡的天命是指人的信仰,人應該對天地、佛道神有敬畏之心。中國歷史上有四位正值壯年的皇帝,因為毀壞佛經佛像、殺害僧侶而遭惡報。其中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及其兩個兒子被宦官殺死;北周武帝宇文邕暴病而亡,其皇族宗室基本被斬草除根;唐武宗李炎暴斃;後周世宗柴榮胸部生瘡,潰爛而死(他用大斧砍毀菩薩像胸部)。

文革時無知無畏的紅衛兵到處砸寺廟、毀道觀,後來很多人遭報了,瘋的瘋、殘的殘、斃命的斃命。網上有不少有名有姓的實例,朋友們不妨去查一查。

第二「畏大人」。俗語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尊敬父母長輩或有德行學問的人,聆聽他們的智慧之言,日後才會有成就。古代姬昌拜河邊釣魚的老人姜子牙為師、為尚父,為周朝八百年基業奠定了基礎。張良為老人撿鞋、穿鞋,最終得到《太公兵法(六韜)》,輔佐劉邦奪得天下。

頤和園長廊彩繪:張良進履。(公有領域)

第三畏「聖人之言」。四書五經、佛經、道經,都是聖人之言。如果我們敬畏、遵從聖人之言,才能在繽紛亂世中守住人的本性,不迷失。

當今中共治下的中國大陸,很多人不懼天道、不敬師長、不遵聖人之言,為了掙錢什麼都敢幹。黃賭毒泛濫、假貨肆虐,冤獄遍地。曾經橫行一時、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污吏,在「打虎拍蠅」反貪運動中紛紛落馬;許多迫害信仰人權的中共裸官,沒想到因為自己的罪行,可能會被美國凍結資產與拒絕入境。這些不都是因果報應嗎?人不畏懼天意、不遵從普世價值,難道能逃過天懲、人間的法律制裁嗎?@*#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葉公本名沈諸梁,楚國王室後代,24歲時被楚昭王封到葉邑(今河南葉縣南舊城)。他組織葉邑百姓興修了東、西兩陂大型水利工程,東陂防洪、西陂蓄水。他把水利施工圖畫在自家牆壁上(因為竹簡不適合畫圖)、梁柱上、衣服上,在每個水渠的出水口都畫上龍,並稱之為「水龍頭」,以求風調雨順。
  •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句話在中國流傳已久,現在人們都理解成:別人瞪我一眼,我也瞪他一眼;別人用牙齒咬我,我也咬他。其實,這句話來源於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意義完全相反,法典規定:如果一個人擊落別人的牙齒,他的牙齒也要被打掉;如果一個人挖了別人的眼睛,他的眼睛也要被挖出來。
  • 說到「坐井觀天」,人們便會想到莊子寓言中那隻坐在井底的青蛙,不知道大海之浩瀚、天地之高遠,卻沾沾自喜。現在多用來諷刺目光狹隘、自以為是的人。其實坐井觀天還有一個傳說,講的是古人觀測天文的故事。
  • 許由拒受天下,穎水洗耳,流芳百世。堯帝封他「箕山公神,配食五嶽,後世祀之」;莊子把他描述為神人;《前漢書》列他為仁人;後世視他為隱士鼻祖。也有不少人,認為許由是小隱之人,洗耳之舉乃裝逼僑情;「詩佛」王維認為他「病物者自我」,還不夠格做一個曠達的人。那麼許由到底是怎樣的人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