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发快三开奖结果- 线上博彩全攻略
成語典故

佛座「獅吼」怎轉成「河東獅吼」?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1370
【字號】    
   標籤: tags: , ,

人們一聽到「河東獅吼」、「河東獅子吼」,多知道是譏嘲人妻凶悍,使丈夫畏懼,並用以嘲笑畏懼太太的丈夫。 這成語的典故說來很曲折。其實「獅子吼」本是佛家語,是剛正威嚴的表現,怎會和悍妻連上關係呢?

河東獅吼 成語典故

話說,最早傳出「河東獅吼」一語的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東坡先生遭貶謫到黃州時,有個好友陳季常(陳慥)非常喜歡談古論今,和他常有往來。陳季常住在黃州的歧亭(今湖北黃岡市黃州區),信仰佛法,常參禪學,自稱龍丘先生;然而,陳季常又好賓客,在家中喜養歌姬(歌妓),在宴客時以歌樂助興。季常的妻室出身河東柳氏,河東柳氏是河東(山西省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1]的郡望。柳氏性情多妒、凶悍,傳聞在外。黃庭堅給季常的書簡中,關心柳氏「時須醫藥」,暗示季常其因多由此而起。[2]

蘇東坡有一詩《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3]。平日對朋友季常「空」談學禪的感慨也入了詩中:「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東獅吼」的出典就是從這來的。

陳季常好客,宴客時讓歌妓彈唱助興,常常在大家玩得正高興的時候,從隔壁房裡傳出妻子柳氏像獅子怒吼般的咆哮聲,嚇得陳季常直發抖,心中惶然失魂,連手裡拿的手杖也掉了。因為柳氏是河東人,所以蘇軾在獅子吼前冠以「河東」,指陳季常之妻柳氏也。因為季常心向佛法,所以東坡就藉佛教語的「獅子吼」作比喻來笑謔他。

佛教語的「獅子吼」(也作「師子吼」)是比喻菩薩、佛陀說法時震懾一切外道邪說的神威,如獅子大吼懾服百獸,比喻威嚴。《維摩經·佛國品》:「演法無畏,猶如師子吼。」「獅子吼」也泛指傳經說法,例如《涅槃經》中有《獅子吼品》。

「河東」和「獅子吼」本是完全不相搭的兩個概念,今天的人們用「河東獅吼」相當常見。學禪的陳季常和河東柳氏有緣相碰頭成夫妻,形成了典故的背景,然後碰到幽默的東坡先生讓「河東」、「獅吼」巧妙牽線,「河東獅吼」從此成了曝光率相當高的成語。

參註:

[1] 山西省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秦漢曾於此設河東郡,其後唐置道,宋置路,亦皆稱為「河東」。

[2]《容齋三筆‧第三卷(十九則)》:
黃魯直(黃庭堅)元祐中有與季常簡曰:「審柳夫人時須醫藥,今已安平否?公暮年來想漸求清淨之樂,姬媵無新進矣,柳夫人比何所念以致疾邪?」又一帖云:「承諭老境情味,法當如此,所苦既不妨遊觀山川,自可損藥石,調護起居飲食而已。河東夫人亦能哀憐老大,一任放不解事邪?」

[3]《蘇東坡全集·卷十五·詩七十二首》

《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
東坡先生無一錢,十年家火燒凡鉛。黃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鬢無由玄。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誰似濮陽公子賢,飲酒食肉自得仙。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學得忘家禪。門前罷亞十頃田,清溪繞屋花連天。溪堂醉臥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風顛。我遊蘭溪訪清泉,已辦布襪青行纏。稽山不是無賀老,我自興盡回酒船。恨君不識顏平原,恨我不識元魯山。銅駝陌*上會相見,握手一笑三千年。
(*銅駝陌:比喻最繁華的街道)

@*#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荀子勸學說: 「駑馬十駕」勉勵人勤能補拙,天天勤奮不捨,也能達到目標。像歐陽修這樣的良馬,曾經留下功在不捨,一日千里的奇功。
  • 「一塵不染」原來是佛家語,指不染凡間「六塵」,那麼「六塵」是哪些凡俗之物呢?
  • 「一絲不掛」一般說是赤身裸露,就是一絲一縷的衣飾都沒掛在身上。回顧「一絲不掛」本意不在此,它是從佛家來的成語,說的是人間道的修行。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