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亚洲 赌球 网站官网-亚洲 赌球 网站开户-亚洲 赌球 网站注册
向內探尋:傳統藝術的心靈甘泉,

達·芬奇與「溫柔」的力量

文/Sharon Kilarski 舒原 譯
font print 人氣: 155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天才」這個詞就其原義來說,是形容生命在心靈乃至更高力量指引下,展現超常的心智與創造力。假使說達·芬奇有那麼一件作品宛如一曲「天才」頌歌,那就是他的炭筆素描《聖母子、聖安妮和施洗者聖約翰》(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 and St John the Baptist)。

關於這幅畫的創作年代,學界說法不一:有人說作於1499—1500年間,有人認爲要晚至1506—1508年,還有人只能認定是創作於這兩個年代之間。

這幅素描並不是典型的「草圖」,草圖通常是繪畫或壁畫的紙樣,線條邊沿會刺上小孔,並撒上炭粉,以便將圖樣轉移到畫布或牆面。這幅畫上並沒有針孔,由此看來,達·芬奇可能是將它畫成一件正式作品。

這幅素描的主題與他的油畫《聖母瑪利亞和聖嬰與聖安妮》(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現藏盧浮宮)很接近。不過在油畫裡,小施洗約翰並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場面是,蹣跚學步的耶穌正和一隻羔羊玩耍,象徵祂註定成為「獻祭羔羊」,要為世人贖罪。

列奧納多·達·芬奇的《聖母瑪利亞和聖嬰與聖安妮》,法國盧浮宮藏。(公有領域)
列奧納多·達·芬奇的《聖母瑪利亞和聖嬰與聖安妮》,法國盧浮宮藏。(公有領域)

貝納迪諾·盧伊尼(Bernardino Luini)也是盛期文藝復興的名家,據說當過達·芬奇的助手。盧伊尼的畫作《聖家族與聖安妮和小施洗約翰》(Holy Family With Saint Anne and the Infant John the Baptist),必定是以達·芬奇這幅素描為藍本創作的,但也增加了一個人物——耶穌的父親聖約瑟夫。

貝納迪諾·盧伊尼(Bernardino Luini),《聖母瑪利亞和聖嬰與聖安妮》(Holy Family With Saint Anne and the Infant John the Baptist),約1503年作,米蘭盎博羅削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貝納迪諾·盧伊尼(Bernardino Luini),《聖家族與聖安妮和小施洗約翰》(Holy Family With Saint Anne and the Infant John the Baptist),約1503年作,米蘭盎博羅削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代代傳遞的母愛

在《聖母子、聖安妮和施洗者聖約翰》這幅素描中,達·芬奇通過將幾個人物設置為近乎靜止的姿態,表達了豐富的意涵:畫作展現了連綿傳遞的母愛,沒有什麼比孩子坐在媽媽膝頭更適合表現母子親情了。

一代又一代,母親們將孩子擁在膝頭,直至將他們送入廣大的世界、送上人生的旅程。兩位母親中,形體較大、較有實在感的是聖安妮,她擁著成年的瑪利亞,而瑪利亞自己也是一位母親。

聖母抱著自己的孩子,小寶貝向前伸出手去,幾乎要爬出媽媽懷抱,預演與施洗約翰的會面。

人物的緊密組合,特別是三代人——安妮、瑪利亞和耶穌,清楚地展現了他們的親情,而他們的神情更是如此。我們的目光先是追隨聖安妮,她慈愛地注視著女兒,後者又凝視著自己的兒子。

找回「溫柔」

總體而言,讓我凝神屏息的正是瑪利亞的面孔。人間可有一張面孔,如此的甜美、沉靜、純真而又慈悲?注視越久,我就越深刻地感到,這些品格在畫中已成為永恆。

瑪利亞是女性美德的典範,女德包含溫柔、謙卑、尊重與養成;長久以來,她一直是「溫柔」的一種象徵。聖誕頌歌《平安夜》(Silent Night)的歌詞中,「tender and mild」即是「溫柔、溫和」之意。

雖然溫柔謙卑(meekness)可能意味著順從,但它的同義詞也包括耐心、堅忍,甚至有長期承受痛苦之意。

當過媽媽的人都知道,耐心至關重要。除非孩子變得驕橫,我們通常不會想到做母親也要伴隨長期痛苦。

然而,難道不是這樣嗎?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即便孩子已不再是嬰幼兒,母親可能還是要忍受他們的痛苦,無論是被貓抓、沒考好、失戀,還是化療。孩子面臨的每一個考驗,某種程度上也都是對母親的考驗。

要承擔這一切,得有一顆多麼強大的心?瑪利亞優雅地服從一種更高力量,她的寬容堅忍,讓我們看到了她的智慧。溫柔的背後,是強有力的品格。

達·芬奇的畫作正好表達出這一點。從新觀察瑪利亞和安妮,我們看到兩個女子的溫順並不是軟弱。無論她們的表情多麼柔和,其中都蘊蓄了巨大力量:她們的雙腿不僅僅是強壯,膝部也很堅實,可以承托這世界的重量。

列奧納多·達·芬奇,《聖母子、聖安妮和施洗者聖約翰》(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 and St John the Baptist),炭筆畫,作於1499—1500年,現藏英國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公有領域)

當然,這不止是一幅關於母子的畫作。他們都是《聖經》人物,而且畫中聖安妮的食指還指向上蒼。

普照的慈光

達芬奇僅運用白色粉筆,就在聖瑪利亞和小基督頭部,以及瑪利亞頭部周圍營造出柔和的光芒,這光芒似乎是自內而外散發出來。

母子倆的面部都是以四分之三側面繪製的。與他們兩兩相對的是安妮和小約翰,他們面部的陰影濃重些,可能大師想體現他們的精神層次不及聖母子。

小耶穌似乎正扭轉身體脫離瑪利亞的懷抱,她則耐心看著兒子賜福於約翰——聖約翰有一天會給耶穌施洗,將他送上救世主的旅程。

總體來看,從安妮、瑪利亞到耶穌、約翰,形成了一條視覺弧線,這是「人間之愛」與「神之慈憐」相會的圖景,耶穌對約翰的賜福,就代表這悲憫超越家庭灑向世界。

力量與慈悲

在這充滿親情的場景中,安妮指向天國的手指像是有點不合時宜。當她凝視自己的女兒時,為何手指在告訴我們其它的事情?這似乎與天倫之樂、與神的慈悲都沒有關係?

在我看來,達·芬奇在展示一條精神上自我完善之路。她的手指指向天國,是因為我們。

這幅畫想要說些什麼呢?首先,我們當然可以理解,安妮和瑪利亞所代表的不僅是母親——不只母親能同情孩子的痛苦,父親也能;進一步說,同情和慈悲他人的能力不限於父母。

每個人在生命旅程中都要面對困苦、疾病與死亡,在這點上,全人類是一家。正如所有傳統修煉方法提示的,在共同渡過艱難人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慈悲地對待彼此。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忍辱、不把他人過錯放在心上,並且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慈悲無異於為他人忍苦,達·芬奇的繪畫將此表達得多麼好!當我們向自己的內心尋求,來加強忍耐力的時候,我們就會獲得昇華,並且祥和寧靜地安居在那個境界。@*

點閱向內探尋:傳統藝術的心靈甘泉」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一位博學者。除了畫壇巨匠,他也是雕刻家、建築師、音樂家、數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解剖學家、地質學家、製圖師、植物學家和作家,然而,您可知道,他也是一位善與學徒合作的老師?
  • 當庫克爵士1958年將家藏的古畫以45英鎊售出時,他認為這只是一幅門生之作而已,即便是達·芬奇的門生,也未以為意。近日的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這幅被鑑定為大師本人真跡的畫,拍出4.5億美元天價,成為史上最貴藝術品。
  • 達芬奇,《聖母子與聖安娜》(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作於1510—1513年,168×130公分,法國巴黎盧浮宮藏。(公有領域)
    聖家族題材的繪畫傳統上多描繪耶穌的神性,而達芬奇卻表現人間家庭的天倫之情,並以極其細緻精微的筆法來歌頌神的不朽,使畫面洋溢著不可言喻的神聖光輝。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 馬德里擁有世界上最[ascii]著[/ascii]名的博物館之一——普拉多博物館。而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貴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畫《宮娥》(Las Meninas)是其鎮館之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