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徵文大賽參賽作品

【徵文】林林: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之小探

font print 人氣: 556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9年06月11日訊】 談到禮儀,現今的人們把它解讀為待人接物的一套禮節和儀式;但在中國古代,禮儀一詞是代表著二個不同的概念。

「禮」指規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其既體現社會的政治制度,亦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要遵守的倫理道德;同時,也是一種約束人們言談舉止的社會觀念。「儀」是「禮」的具體呈現形式,依據「禮」的內容和規則,制定實施禮的程序或儀式。兩者的關係則互為表裡,相互依存,共同構造出禮儀文化。

在中國古代,禮儀所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上至國家的政治制度、朝廷的律法典章、國家層面的祭祀、行政區域的劃分、軍隊的征戰,學校科舉;下至社會生活裡黎民百姓的婚喪嫁娶、言談舉止、房舍陵墓的營造、甚至於衣食住行,全部都被包括在禮儀文化之中。因而,禮儀在古代中國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社會有了禮儀的約束和規範,才能有秩序;人人守禮,才會有相互之間的和睦相處。故聖人孔子《論語》日:「不學禮,無以立。」又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認為社會的祥和有序,國家的興盛昌隆,維繫於禮儀的推行是否得法。

禮儀文化的發展沿革

周朝(公元前1066年—前256年):禮儀文化出現

最早的比較完整的禮儀制度出現在西周,為周文王之子周公旦所制,故稱為「周禮」。

「周禮」對官制、兵制、刑法、地制、禮制、賦稅度支,以及農商醫卜、各類工藝製作、寢廟車馬、甚至膳食衣飾,都制定了一整套詳盡周密的管理制度。春秋時期,「周禮」更被歸納為吉、嘉、賓、軍、凶五禮。

吉禮主祭祀之事;嘉禮主冠婚之事;賓禮主賓客之事;軍禮主軍旅之事;凶禮主喪葬之事。

春秋戰國時期,經由諸子百家對「周禮」作解釋或補充說明,特別是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的融入,禮儀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出現了禮制典籍的專著: 《 周禮》《儀禮》《禮記》,被稱「三禮」。

秦漢~清未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禮儀文化成熟和強化

《 周禮》《儀禮》《禮記》在西漢時先後被列入朝迋的官學,成為讀書人必須要讀的經典。漢武帝時,禮儀制度被著重規劃,奠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三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文化邁入成熟階段。

在此後二千多年的中國歷史長河中,「三禮」一直是國家制定禮儀制度的經典著作,建立在它們基礎上的皇朝體制和範式,一直被歷朝歷代所承傳。

《周禮》為「三禮」之首,主要敘述國家制度和官員的設立制度。

《儀禮》記載古代各種禮儀制度,主要在禮儀的章程上對祭、冠、朝、聘、婚、喪等典禮作出詳細的儀式說明。

《禮記》則是記載儒家學者解釋說明《儀禮》的文章匯集。

這一時期的禮儀,構成中華傳統禮儀的主體,也成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歷史上的中華民族曾數次被外族滅國,其中以蒙古建立的元朝、滿族建立的清朝為最。他們雖然取代了漢人而建國,但最終卻被中華文化所同化,​​成為中華民族中的一員。

中華傳統文化還遠播異域,對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日本、韓國及東亞,其中以日本保持中國古代禮儀最多,韓國次之,中國古代禮儀甚至還在他們當今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而在禮儀文化的發源地——中國,禮儀早已經蕩然無存,只徒留「禮儀之邦」的虛名。

中華民國時期(公元1911年至今):帝制終結但繼續承傳禮儀文化

1911年,隨著清朝結束、中華民國(採用西方民主政制)的建立,禮儀制度中的皇朝體制止步,但除此之外,其他的則全部在中華民國承傳下來直至今日。中港台三地,台灣是保留中國傳統文化最完整的地方。

共產中國特異時期(1949年至今):中華傳統文化被毀滅

西來的共產文化,是專門為毀滅中國傳統文化而來。

中共自1949年篡取政權後,它用戰天斗地,取代了中國人數千年來對天地神明的敬畏;用階級立場,對中國歷期歷代的先人賢哲毀名盜譽,打翻在地;被中國人幾千年來奉為修身立命的仁、義、禮、智、信的美好價值觀,成為了被社會嘲諷的封建糟粕;等等等等。

在中共統治六十幾年後的今天,曾經輝煌的中華文明,已被摧殘至瀕臨滅絕。中國人儘管還是黃皮膚黑頭髮,但內裡已是一顆馬列心,斷了自己民族的根,被馬列文化所同化,​​淪為文化上的亡國奴。可悲,可嘆,復又可怖!

後記:

筆者也是飽受共產文化荼毒的一員,因為參與弘揚傳統文化徴文活動,研讀了一些古籍文獻,既為我們先人所創造的燦爛文化所傾倒,感於中國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更為自己能是中國人而自豪。衷心期盼大家多去了解自己祖先的文化,要做中華兒女,不要繼續做馬列子孫。#

點閱「弘揚傳統文化」徵文

責任編輯:古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輝煌的大唐文明對日本的影響體現在文字、經學、史學、文學、藝術、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宗教、禮儀、建築、自然科學、社會風俗等許多方面,迄今仍清晰可見。不妨先說一說大化改新。
  • 週日(9月28日),駐紐約臺北經文處、紐約中華公所及紐約華僑中文學校暨大紐約區各中文學校,在中華公所五樓聯合舉辦「大紐約區祭孔大典」,數百名師生及來自皇后區和華埠的各大僑團僑領參加。
  • 《論語・八佾》記載:定公問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從此,「君待臣以禮,臣待君以忠」,被認為是古代君臣的禮儀核心。
  • 回溯一百多年前,一覽清朝末年的小學國文課本,對孩子的教育,注重仁義禮儀,處處敬人為先,這樣的教育內容非常亮眼。這些基本的禮儀和倫理,均是效法聖賢愛人之道,教育小孩在家為孝子,在外為君子。從小在孩子心裡種下作正人君子的種子。這樣的傳統教育,才是華夏的風骨所在。
  • 古代中國人於過年時,最看重的是祭祀。上到歷朝歷代的天子,下到家家户户的老百姓,都會在新年這天祭天、祭祖。每到祭祀一定會用到跪拜禮,紀錄周朝制度的《周禮》中,早就對磕頭行禮做了明確的規定。
  • 常常看到日劇、韓劇在描寫家庭成員回家或者客人前來拜訪,尤其是在敲門無人應答直接進入沒上鎖的屋子時,通常會大聲說「我回來了!」「請問家裡有人嗎?」等等。而這正是中國古人提倡的禮儀,即「將上堂,聲必揚」。古人認為外人(家人)來訪(回家)不敲門、不打招呼是不禮貌的行為。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