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璧這種寶玉禮器是天下重寶,只有天子和頂級的人臣才能執、守。有一次齊景公長瘡,宰相晏嬰晉見。景公問瘡,晏嬰以蒼玉、圭、璧作比喻,讓齊景公心中激讚,從而對「君子」有更深刻的敬服。
晏子為何讓齊景公激賞
晏嬰(公元前578年─前500年)是春秋時代齊國人,生來就是一副遠遠矮於常人的特殊身材,然而,人們印象中的晏嬰,總是個巨人的形象。為什麼呢?因為他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表現非凡,讓他在人臣中出類拔萃,後人尊稱他為晏子。

晏子尚儉力行,一直推卻權位,然而,權位卻自動找上他。他在戰國時代歷事齊國靈公、莊公、景公三朝,受景公的重用而為齊相,把齊國治理得很好。《史記》中有個對話說「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
晏嬰很會說話,論事見解深刻,說理環環相扣,令聽者印象深刻。晏子對主政者的勸戒都是出自肺腑並以高尚的道德為依歸,而且能言善導。
有一次景公背上長了大毒瘡,久久不癒。高子、國子來見,兩子走了之後,晏子剛好也來請見。他們都為景公按撫毒瘡,前後兩者的作法不一樣,答話說法也截然不同。齊景公見過晏子之後,就說見識到了君子才知道野人的粗俗。晏子到底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能讓齊景公這麼讚賞他呢?

玉之德
話說在景公的寢宮,高子、國子來見,景公背後長毒瘡很苦,讓高子給他輕撫毒瘡。景公看不到自己背後的瘡,就問高子狀況,以下是景公的問話和高子的答話:
熱嗎?——熱!
熱度如何?——熱如火。
顏色像什麼?——像未熟的李子。
大小呢?——像豆(*裝肉之器)。
中間陷落部分像什麼?——像是鞋底斷掉了後半。
高子走了,晏子來請見。晏子知道景公長瘡,就先洗淨雙手,用毛巾溫熱雙手,然後跪下來為景公撫瘡。過程中景公問他同樣的問題,而晏子的答話讓景公眼裡生輝、心底激賞,聽聽晏子的描述比喻說法和高子有何大不同嗎?
熱度如何?——像日(太陽)。
顏色像什麼?——像蒼玉。
大小呢?——像璧。
中間陷落部分像什麼?——像圭。

晏子以蒼玉、璧、圭這些敬天(以「日」作象徵)祭神的玉雕禮器作比喻,回答了齊景公的問題;高子的答話則盡是和吃相關。高子和晏子的心中所思、心中所慕的世界截然不同。景公一下子見識到清淨、高貴君子和混濁、笨拙野人的對比。故事中也讓我們體會到玉雕禮器在中華文化中的崇高地位,玉器連繫著高層次的精神境界。
君子承天之道受天之命 寶玉象天之意通人之德
接著就來說一說君子之器,蒼玉、璧、圭這些寶玉,以及在中華文化中的對應的意涵。
蒼玉
「蒼玉」是青色寶玉的通稱,春天,天子配戴的就是蒼玉(《禮記.月令》[1]),所以蒼玉也是君王的表徵。在古代宮廷中,佩玉對應身分職責。天子和大夫以上的職官的身上佩玉、冠上也飾玉,沒有特別事故,玉不離身。玉就像是君子之德的代言。
璧和圭
在中華文化中璧和圭常常被連用,《詩經.衛風.淇奧》形容君子「如圭如璧」,用玉來比喻君子的澄淨溫潤。《孔子家語.刑政》說:「圭璋璧琮不鬻於市」,反映了圭、璧這些玉器的高貴特質。璧和圭都是祭天的禮器,不同於一般的玉器、佩玉。

《周禮》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璧是中央有圓孔的扁圓形玉器(如上圖)。圓璧形狀象徵天,蒼璧用來祭天,自從遠古以來,就是最重要的禮器代表。《玉篇》說璧是瑞玉,「圜(*環繞)以象天」。璧的中間有孔,直徑約為整體的三分之一,然而從史前挖掘到的璧來看,當時中孔大小還不固定。北京故宮養心殿正南門外的玉影壁邊就豎立一塊蒼璧的雕塑,就代表歷代敬天的禮制精神的展現。
圭和璧都是祭天的禮器《周禮.春官》說:「四圭有邸(*底,以璧為邸),以祀天、旅(*托宿)上帝。」祭天、祭上帝時將圭、璧兩種瑞玉合組,將四件圭圍在一璧的四面,象徵天道運行周徧,四方之神無所不在的意義;同時也作為請來上帝停駐托宿之處。

圭也是古代君王諸侯身分表徵的玉器。天子的鎮圭尺有二寸,天子執鎮圭鎮國保國;公執九寸桓圭,表示作為國家的柱石、威武保宮室衛社稷;侯執七寸信圭,伯執七寸躬圭,表示努力輔佐天子、守護社稷的信誓。公侯伯朝覲天子時要執圭,居則守圭。執圭、守圭的這種禮制,不僅是表示封建社會身分階級的禮制而已,更重要的是寓含對天盟誓的誠敬,表示對天道的崇敬,表示遵行天道履行自己職責的承諾。以玉器為媒介,與心相連,與天道相通。
圭璧組配
上述的「四圭有邸」就是圭璧組配的一種,用來祀天,若用「兩圭五寸」,組配二圭和一璧用來祀地,還有一璧一圭合置的組配,就是用來祭祀日月星辰。

是誰最先將圭、璧合用呢?就是以制禮作樂聞名的周公。《史記》記載周公「戴璧秉圭」,他身上帶著璧、手上持著圭告祭太王、王季、文王。周公是將「圭璧」兩種玉器組配合用的第一人。當時周成王病重時,周公內心焦慮,以最戒慎和誠敬的禮儀向三代先祖祭祀禱告。從此以後,「圭璧組配」出現了,而且成了歷代最重要的禮器。明代詩人唐順之《送人上陵作》的詩句:「恭將圭璧朝群帝,遙奉馨香薦五陵」,描繪了中華文化幾千年相貫的以圭璧祭天的禮制和祀祖的精神。
玉器象天、敬天
華夏古人以圭、璧玉器作祭天的瑞器,表現了以玉器「象天」、「敬天」的祭祀精神。從周公「戴璧秉圭」告祭上天與祖靈的情景看來,我們可以知道周公相信天神、祖靈的存在,他敬畏神鬼,並且誠敬地與之溝通,請示天道,並作為躬省施政的得失,和指導人事的依據。這就是君主「立於天道」的表現。前段晏子的故事說到,晏子以蒼玉、圭、璧作為譬喻的物兒,難怪齊景公聽了之後要讚歎:「吾不見君子,不知野人之拙也!」如果齊景公能聽到現代的「無神論」之說,當喟嘆「大邪靈」也不足以比況它的邪惡了吧!
註[1]:春夏秋冬四季,冠飾和佩玉也以不同顏色來合應陰陽五行。《禮記.月令》記載天子春服蒼玉、夏服赤玉、中央土服黃玉、秋服白玉、冬服玄玉。鄭注說「服玉」是指冠飾和身上的佩玉。
參考資料
《晏子春秋》——《景公病瘍晏子撫而對之迺知群臣之野》
《史記》
《周禮》
《周禮訂義》
《禮記》
《孔子家語》
《敬天格物》,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
《天工寶物》,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
@*#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