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裡萬物蓬勃生長,同時暑氣鬱鬱蒸蒸,溼氣超過其它季節,處在這樣的夏季怎樣養生呢?吃冰喝凍飲真能消暑嗎?
一、《黃帝內經》:夏天養生在「養長」
夏天是萬物生長最旺盛的季節,對應到人體也是一樣,屬於陽氣發揚的季節。蘊藏「天人合一」養生智慧的《黃帝內經》說夏天養生在「養長」,不要錯失、不要傷害生命在一年中蓬勃發展的好時機,讓生命亮麗起來。
《黃帝內經》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
從以上這段話,來說說夏季養生原則,要掌握哪些保健的原則:
1. 生活作息宜晚睡早起
早上比太陽早起,在清涼、清朗的晨光中早早開始一天的生活,讓一天的心情在舒暢、踏實中展開;入夜天地清涼澄淨些時,臥床安眠,此時較容易睡著、睡好。
2. 不生氣不動怒
夏天很熱,人很容易因為周身出汗溼熱而心浮氣躁、容易發怒。可是,動怒卻傷「心」,埋下秋天得病、冬天病重的病根,傷害生命的根本。怎麼養生?記住「不生氣」!隨時提醒自己調整自己心情,保持清靜、平靜,以平常心過夏日。培養一些令自己專心致志的正向興趣,是度過夏日時光的好方法。
3. 調節動靜 忌久坐久臥
《黃帝內經》教人「若所愛在外」,是一種夏天「養長」之道。調節心理,不以熱為熱,不抗拒夏天的陽光,適當利用陽光以養護身體的陽氣。例如,在每天陽光溫和的時段,做一些喜好的戶外活動,例如清晨煉功、運動、蒔花、種菜、賞景。
在冷氣房裡久坐、久臥會降低新陳代謝能力和免疫力,適時動動身體,可以帶動五臟循環,抒泄體內之氣,增長積極樂觀的活力,展現出生命亮麗光彩。動動身體,還可以排解濕氣。夏天濕氣高於其它季節,而「濕」被中醫視為萬病之源,要排濕就要動,適度運動也能降低罹患「三高」現代病的機率。
《抱朴子》說:「無久坐,無久行,無久視,無久聽。……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勿過極,少勿至飢。」常常勞動對健康有好處,只要不勞動過度,動與靜態活動要調節恰到好處;至於飲食則不要多、不要餓,就是保健的好狀態。古人的智慧針對現代人的冷氣病和三高症都是很好的對策。

4. 不損害體內陽氣
夏天養生要「養長」,養陽氣。陽氣對身體起到保衛和防疫的作用。現代生活中,常見哪些損害體內陽氣的事?像是日夜都窩在冷氣房裡,運動後一身汗立即冲洗冷水澡、吹冷氣,還有吃冰品凍飲,吃生冷食物等等。
夏天吃冰解渴好嗎?《本草綱目》錄:「不可食之,雖當時暫快,久皆成疾也。時珍曰︰宋徽宗食冰太過,病脾疾。」冰食凍飲滿足人在炎熱中一時的快感,卻是「養長」的一大障礙。凍飲涼一時,百害著一身,它讓脾胃運化功能變差,體內濕氣日漸累積,傷了陽氣,疲乏就日日年年揮之不去,久了也要成疾。
要保護陽氣,就儘量利用自然條件,降低室內的熱氣,多利用涼爽時刻和環境進行活動,然而,養陽的運動還是在白日為宜。同時,戒掉飲用冰品凍飲解渴的習慣吧!
5. 五行的保健要則
夏季裡萬物「華英成秀」,展現盛陽、亮麗的風采。對應到人體,夏天正是讓人展現紅潤、秀麗風采的季節。
五行和季節、五臟的關係,簡單的說春天為木,在人體為肝;夏天為火,在人體為心;長夏為土,在人體為脾胃;秋天為金,在人體為肺;冬天為水,在人體為腎。
夏天和五行的對應比較特別,以夏至為界,夏至前一個半月對應的五行是火,夏至後稱「長夏」,這是一年中暑氣最旺之時,對應的五行是土。落實到夏天飲食養生的要點就是「夏天養心,長夏養脾胃」。

二、夏天養心、長夏養脾胃的要點
1. 心平氣和、少思念強心氣
中醫學所稱的「心」不僅是心臟器官,同時包括大腦、心血管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及精神情緒調節等功能。
酷暑令人損耗汗液,夏季心氣最易耗傷,心氣耗損導致心神無主,容易昏沉嗜睡。所以炎炎夏日裡天特別要重視心神的調養。《抱朴子》說:「多思則神散,多念則心勞 」,教人「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好、少惡、少事、少機」,以保全人天生的本質,心平氣和、淡泊寧靜的處世態度對保護心氣不損耗尤其受用。
除了精神上的鍛鍊、增長自我控制的功夫,也可以學習打坐,這是全面放鬆身心同時增強免疫能力、專注力的好方法。
另外要健腦明目、促進好眠安心神可以試一試中醫建議的清涼枕,用「苦蕎麥皮、黑豆皮、綠豆皮、菊花、決明子」等清涼退火的材料作為枕頭的填充物,長期使用可以清腦熱。
2. 善待消化系統養脾胃
暑熱容易造而胃口不佳,保養脾胃就是保後天之本,在《黃帝內經》裡有「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的說法。脾胃一體,又是人體的攝取轉化營養的前線,內傷脾胃,則其它內臟器官也無法得到養護,百病叢生。
長夏養脾胃是強身的關鍵,清淡生津的飲食,消渴又降低脾胃、心血管的負擔,對保健大有益。同時,脾臟是排除濕氣的重要臟器,冰涼生冷的食物反而會在體內累積濕熱無法排除,溫熱食物有益脾胃的保健作用,又可促進發汗排出體內的垃圾。比如民俗中就有夏至到了食用夏至麵養生的作法。

《抱朴子》說:「不飢勿強食,不渴勿強飲。不飢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飽食。」這些都是善待脾胃以養生的要點。
3. 夏天養心、長夏健脾胃祛濕的飲食重點
養心以紅色食物為強,長夏以黃色食物養脾胃正是時候。 中醫認為苦入心、甘入脾。《黃帝素問.五味》說︰「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這些食物屬苦味,是心之穀。《本草綱目》說小麥做的食物「養心氣,心病宜食之」。還有桑葚、葡萄柚、胡蘿蔔、番茄、紅棗、紅豆、紅薏仁等紅色食物,都有益氣養血、降血脂、改善心血管和血液循環的功效。
黃色、甘味的食物入脾, 五穀雜糧和根莖類食物中的澱粉質的自然甜味就是甘味,有裨益於健脾胃。例如:糙米、燕麥、小米、薏仁、黃豆、花生、腰果、核桃,還有南瓜、黃色地瓜等等。 長夏的黃色蔬果有黃色甜椒、黃豆芽、鳳梨、芒果、木瓜、香蕉等等都很適合養脾胃。另外,冬瓜、絲瓜、苦瓜、蓮子、紅豆、薏仁、山藥等,都是利尿去濕的食物。

4. 啜粥健脾胃養生
暑氣蒸盛的夏季,多汗是必然的,過多則耗損人體的津液,因此要注意補充水分,多啜稀粥是夏季補充體液、體力的好方法。熱的稀粥含有大量的水分和糊化的澱粉,好消化吸收,便利補充水分,同時還能護胃和補充能量。中醫建議食用粳米粥,食粥的方法講究慢「啜」勝於速食。
5. 藥食同源的保健良粥
藥粥在中醫藥史上歷久不衰,是「藥食同源」的保健良方。中醫建議益夏的粥品,其材料都是容易得到的,加入粳米中煮成粥,常常食用就是經濟又有效的保健良方。

這裡引用《本草綱目》所集的一些個方子,供作參考:
綠豆粥:解熱毒,止煩渴。
赤小豆粥:利小便,消水腫香港腳,辟邪癘。
薏苡仁粥:除濕熱,利腸胃。
蓮子粉粥:健脾胃,止泄痢。
菜粥:健胃益脾。
芹菜粥:去伏熱,利大小腸。
松子仁粥:潤心肺,調大腸。
生薑粥:溫中辟惡。
茴香粥:和胃治疝。
胡椒粥、茱萸粥、辣米粥:並治心腹疼痛。
竹葉湯粥:止渴清心。
羊汁粥、雞汁粥:並治勞損(*過勞衰弱)。
牛乳粥:補虛羸(*身弱)。
酥蜜粥(*酥:用油和麵粉等製成的鬆脆食品;蜜:蜂蜜): 養心肺。
中醫的醫療觀,是養生重於治療。《黃帝內經》說:「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夏天養生以「養長」為重,這是順應天人合一的道理。夏天是陽氣十足、萬物茂發的季節,莫忘此時也是人體「養長」的季節,要讓體內的陽氣充沛旺盛起來。
夏天不養長,傷害陽氣「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就會傷害到生命之根本,可要謹慎對待,養生勝於醫病,預防重於治療喔!
@#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