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智慧與趣味

夏至節俗 別忘了吃麵好養生!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2726
【字號】    
   標籤: tags: ,

在一年中,夏至日是一個轉折點。一年中算來夏至夜最短;從陰陽演遞轉變的意義上講,夏至日一過,陽消陰長、各分東西。俗諺說:「吃過夏至麵,一天短一線」,就反映了夏至過後日漸短夜漸長的自然現象。

夏至是最早成立的四個節氣之一,也稱「夏至節」或「夏節」,古早民俗中流傳夏至吃麵,這種食俗除了反映四時節氣的變化,還表現了什麼文化內涵呢?夏至吃麵真有保衛身體健康的好處嗎?

夏至嘗新 謝天謝地謝祖穰災

現代人喜歡嘗新鮮、嘗新食品,回顧中華民族祖先,也早有這樣的習俗。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稱為「嘗新」。《禮記.月令》記載:「農乃登穀,天子嘗新。」嘗新前先舉行奉獻天地、先祖的祭祀,展現了誠敬謝天、謝恩和不忘本的精神。

《周禮.春官》記載冬天祭天、夏日祭地,同時也帶有禳災除疫、免除饑荒災禍的祈願:「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以禬(*去除疾病災禍的祭祀)國之凶荒、民之札喪(*因災禍而死)。」

夏至到了,正是小麥收穫的時候,新麥登場趁鮮嘗新,做成清香美味又彈牙的餅、麵食,美味又營養豐富。漢代的公卿百官中的少府官屬下設有「湯官」一職,供食宮廷大內餅、餌(宋代《職官分紀》記載漢官典職)。可見營養美味又令人齒頰餘香的餅、湯餅在漢代已經有專人職司。當時的餅是用水調和麵粉然後蒸食(西漢字典《急就章》)。湯餅,是湯煮的麵食,像是湯麵、湯麵疙瘩等等,也有人說湯餅可能就是麵條最初的叫法。

消暑辟惡

南北朝時留下的《荊楚歲時記》,記錄了夏至後入伏吃湯餅的民俗,「伏日,並作湯餅,名為辟惡餅。」夏至後就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尤其是夏至之後第三個庚日入伏,蒸溽燠熱,當時人在溽熱中「辟惡」的方法之一是吃湯餅。

三國時人夏天吃湯餅、請人吃湯餅,曾經留下這樣的趣聞。說魏文帝看何晏(曹操女婿)「美姿儀而絕白」,懷疑他臉上擦了粉,就在夏天賜他吃湯餅。何晏吃著吃著熱出一身汗來,用朱衣拭汗,面色白白皙皙透亮依舊。湯餅帶出了淋漓汗水,也驗證了何晏的「絕白」本色。[1]

再說到夏至麵的保健好處。燠熱的天氣容易讓人胃口不振,導致周身疲憊,熱使人酷愛冰品卻讓身體的火氣更旺、新陳代謝低下。從陰陽消長的角度來看,夏至陰伏在內,外熱內寒,容易吐瀉。此時吃新鮮的熱麵,吃後出一身汗,帶出體內囤積的垃圾,帶出濕氣,新麵營養豐富,即時補充身體的熱能和精力。看來古人早懂得這種營養與衛生的科學道理,風俗一言以概之就叫「辟惡」,讓人容易接受、實行。今天的人,多了解一些古人的智慧深奧,可不要以無知的「迷信」來概括它呀。

冷淘麵和夏餅

枸杞豬腳麵線,麵可以做成「冷淘麵」,豬腳的油脂高,酌量攝取。(許享富/大紀元)

雖說夏至熱麵好處不少,有人吃不了,就來碗不熱的涼麵吧。清代時北京的夏至流行吃「冷淘麵」,是現代人說的涼麵的一種,俗稱「過水麵」。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夏至大祀方澤(按:各方土地神明),乃國之大典。京師於是日家家具食冷淘麵,即俗說過水麵是也,乃都門之美品。……諺云:『冬至餛飩夏至麵。』 」

麵條內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等營養。煮麵時,配料加上芽菜類,和小黃瓜、紅蘿蔔絲、香菇絲等等蔬菜類,以及蛋、肉絲、海鮮等等,讓攝取到的營養素完整、充足。精瘦的豬肉絲或雞胸肉絲,油脂比較少,是低熱量的選擇。

除了夏至麵,也有吃夏至餅的習俗。

淸人翁瑞恩《雙調望江南 夏餅》的題注記載:「湖俗夏至日摘鮮麥芽製餅,以饋親友」,這首詞就表現了江南吃夏至餅的風情,美味的、如蘭幽香的夏餅讓人增進食慾;一面吃麵食一面賞蓮花、賞月成了夏日風物詩:

春光暮,夏至一陰旋。麥隴風來香細細,炊煙何處識紅蓮。仔細與君看。

玲瓏式,月影恰團圓。纖手搓來形似玉,銀刀擘處氣如蘭。珍重勸加餐。

夏至從古來就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夏至節俗,反映了炎暑防暑、避暑以及利用物產的智慧。先人的民俗展現了順應節氣過好日子的生活樂趣與智慧。

註[1]《太平御覽·夏上》《語林》:「何平叔美姿儀而絕白,魏文帝疑傅以粉,夏月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隨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 」@*#

-【華夏智慧與趣味】系列文章待續-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人很早就有夏至節俗,夏至的至有三義,夏至這節氣在中國起源甚早,周朝天子已經在夏至祭地,〈夏至九九歌〉描寫夏天的氣候與景象演變。夏至,今日一陰生。天地運行帶來了季節的循環變化,夏至天地陽消陰長步入轉折起點。 夏至,中國人講「天人合一」,表現在節俗生活、自然和民諺中。
  • 6月21日18時07分太陽到達黃經90°進入夏至。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古時候又把這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生到最北的一日。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
  • 夏至這天是白日最漫長,黑夜最短暫的一天。過了夏至白日就慢慢變短、黑夜就慢慢變長了。這個時節瓜果正盛,汁多味甜。這時多吃些當季瓜果,可幫助除濕解熱;再來一碗夏至麵,就更完美了。
  • 「七月食瓜」描繪食瓜的生活文化?「瓜田李下」是怎樣的修身哲學?為何說「榮華未必是榮華,園裏甜瓜生苦瓜」?從「瓜」中看中華文化。瓜瓞綿綿,華夏民族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也在其中展現。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