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成語數來寶】

「一日三秋」思慕什麼?有什麼深意?

作者:允嘉若
葛。圖取自日本江戶時代細井徇、細井東陽撰繪《詩經名物圖解》(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25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中華文化中的成語來源既久又廣,內涵意味深長,展現深厚的文化底蘊。例如「一日三秋」這一詞語,一情綿長有多長?它從春秋時代延續到如今。

《采葛》

《詩經.王風》中的《采葛》一詩三句(稱為「三章」)吟唱: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一年四季中秋風蕭瑟,最易引人懷念彼人的心緒。詩人情思曲折幽長後來複合成了「一日三秋」的成語,比喻一天不見宛如三個秋天[1],或三年那麼漫長,比喻思慕心切。

時間由於心情感受的因素,對不同情境中的人會造成截然不同的感受。「一日三秋」很能形容思念的情深、情切。例如南朝梁《何遜為衡山侯與婦書》,丈夫在書信中表現了與妻離別,相思情深,訴說「一日三秋」還不足以形容——「一日三秋,不足為喻」。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圖取自日本江戶時代細井徇、細井東陽撰繪《詩經名物圖解》(公有領域)

因為《詩經》的詩歌意義、寓意和產生的情境、作詩對象大有關聯;時代久遠了,描述情境的第一手文獻資料很有限,讓後人產生很多想像和推測。有古人以為《采葛》的「一日三秋」「當作懷友之詩」(姚際恆 《詩經通論》 )。

另外,《毛詩正義》說「《采葛》,懼讒也。」「一日三秋」是表達臣子「懼讒」的心情。就說東周桓王(?-前697年)之時,政事不明,臣子無論大小事出使,離開了國君,常常被小人讒言所毀,因而心生恐懼,藉著這首詩表達了「懼讒」的憂悶。臣子出使離開朝廷不見君主,派遣出使之事從小到大,耗時不同,憂慮也隨著耗時造成的隔離、疏遠而越來越深化。

古人言簡意賅,在詩中更能見到這般功夫。我們看到《采葛》言辭簡練,短短幾個字,意思完備呈現無遺。「葛-月」、「蕭-秋」、「艾-歲」的連結不僅協韻,而且意思切合情義。不知道當初詩人選用這三種是否別具深意?但是,我們從某一層面來看,採葛、採蕭、採艾對應的事情大小不同,耗時長短也都不同。

葛生於初夏,到了盛夏就可以採葛用來製作衣服,一個夏天能夠做完,算是小事出使;蕭又叫荻、荻蕭,具有馨香,採於秋天用來準備祭祀,祭祀是國之大事;艾必需經過三年方可治病,積時成「三歲」才有大用。採葛積日成季;採蕭積季成年;採艾積年成三。從採葛、採蕭到採艾,可以對應到一日不見如三月、如三秋、如三歲兮的某種意境,層層遞進。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圖取自日本江戶時代細井徇、細井東陽撰繪《詩經名物圖解》(公有領域)

後人用「一日三秋」表思慕,在詩詞中常見。如《答許詢詩》(魏晉.孫綽) :「一日不見,情兼三秋」;《有所思》(唐.楊炯) :「三秋方一日,少別比千年」,更將一日用三秋來計算,堆疊三秋,小別一年就釀成「千年」的思念,詩人的情思何其輾轉曲折幽長呀!現在人心中若響起「一日三秋」的思慕,可知那是遙遙上接周代時人的情思啊!

註[1] 唐·《毛詩註疏》孔穎達疏:「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武術表演(關宇寧/大紀元)
    說一個人才能高超、多才多藝,作什麼都行,就會說這個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古人有「十八般武藝」嗎?的確中國就有十八種武藝,相傳是戰國時代的戰將孫臏……
  •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是歲年交替時節的光景。你知道「 一元復始」的說法打什麼時候開始的嗎?有什麼重要含意?
  • 「三舍」是什麼意思呢?退避三舍的「舍」是古代的距離單位,古代以三十里為一舍,三舍則為九十里。退避三舍原為在戰場上兩方交兵時退兵九十里。為什麼要這樣作呢? 這其中有一段歷史的情義背景--辟君三舍。
  • 為什麼「九鼎」代表傳國重器和國家主權的象徵?最早的時候,是誰造了「九鼎」?「一言九鼎」源自什麼歷史故事?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