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500彩票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神傳漢字看人生運道(十五)八字(忠字之十)

求忠臣 必於孝子之門

作者:陳彥玲

倉頡像。(素惠/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747
【字號】    
   標籤: tags: , ,

筆者這幾年,有不少的機會接觸從中國到美加求學或移民或就業的家庭。其中有一個現象常讓人怵目驚心,那些孩子們喊喚長輩如使佣人,而長輩們不但不以為誤,甚至有不少皆是唯命是從的情況。這些孩子也很有很高的比例成為老師眼中不馴管教的學生,遇到缺乏理解與包容的老師,則往往造成更為緊張對立的情況,老師頭疼、孩子抵抗,家長也難心安。

不管這些孩子的家境如何豐厚,他們總有一天得要面對職場,可有的孩子認為反正自家產業等著他接手,到時找個執行經理去管理,自己總能坐享其成。殊不知自古已有明言:「良禽擇木而棲!」哪個有良知品德的執行人才願意為著一個坐享其成的少主服務呢?這個現象讓我想起了朋友告訴我的一個真實經歷。這個朋友擁有成功的大事業,他曾回顧白手起家時的許多過往,其中一個故事很值得與讀者分享。他在創業的早期,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所以沒有豐厚的薪資給員工。有位十分優秀的員工向他提出辭職,因為這份薪水無法給年邁的父親優渥的物質照顧,而同業則以更好的薪水向其招手。老闆並未做任何挽留或道德勸說,他深感不安的到這位員工的家裡去表達慰問之意,也向其老父致上歉意:「老伯,很抱歉,我的才德不足,沒有辦法給貴公子豐厚的薪水,苦了您了!」

老闆萬萬沒想到,隔日該名員工竟然不辭職了,老父感動於老闆的人品,也了解孩子的孝心,他於願足矣,並奉勸兒子留下來幫助這位真誠的老闆。當然,公司的日漸蓬勃為彼此帶來了精神與物質的豐富成果。這位員工的辭職與留下都是為了孝順父親,這讓我想起了《忠經 保孝行章第十》:「夫惟孝者、必貴於忠。忠苟不行、所率猶非其道。是以忠不及之而失其守、匪惟危身辱、及其親也。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竭其忠、則福祿至矣。故得盡愛敬之心、以養其親、施及於人。此之謂保孝行也。」《後漢書二 卷二十二》也記載了孔子說的:「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真乃至理名言。

我們來看看孝這個字的古字形;甲骨文是「 」,金文寫成「」、「」,其中將甲骨文中的「」寫成更具體的「」或 「」,以頭髮長和型體彎曲來表示年老或長者。小篆的「」延續了金文的字形,到了隸書則寫成了「」,其中以金文最能讓人明白子嗣照顧老者的形象。

表現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或許有人認為那是現代人不可能做到的標準,也缺乏相對實踐的環境。但是,筆者還是希望提醒家長們在孩子小的時候能讓他們了解這些典範故事,在孩子的心中收藏著這些優良的文化資產。若是孩子已屆青少年,那麼多以身教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和樂,他們也就自然的理解跟隨了。

近日造訪了一位長年生活在美國的華裔,他的兒女成就頗高,卻沒有落入忙碌的商業活動而與家人分離,他們以家人相處為生活的重心,因為孩子們從小就跟著父母學習如何為爺爺奶奶打造一座四季可觀的花園,這種為長輩深耕的過程孕育出下一代對土地與親情有著穩定與微妙的關係,他們的孩子也用心用行動展開對現今許多道德敗壞現象的呼籲,讓許多大企業登門求才,這種從孝順的家庭發展出來對人類道德關懷的忠,在現今社會實屬難得。@

點閱【神傳漢字看人生運道】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哲宗御書「忠清粹德」稱勉的司馬光,不僅為官清廉更以所著《資治通鑑》流芳千古。他認為:「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 我們可以看到直至清朝中華民族都還是信奉神明的引領,讓人達到清和澹虛能與神靈交通,如此可以保證人的道德不下滑,穩固精神層次與物質生產的平衡狀態,萬民才有身心幸福的生活。因此,百姓的忠即體現在其誠懇的生產,踏實的扶持社會的運作,幫助君主完成天命,此謂百姓之忠。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