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的智慧與趣味

為什麼「玉不琢,不成器」?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891
【字號】    
   標籤: tags: ,

美石稱為玉,人們尤其愛溫潤勻淨的閃玉和光彩灼灼的輝玉這兩類玉礦石。欣賞玉之美,推崇玉之德,是華夏特有的文化。玉器表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思想理念與精神文明,這也是一種「以器載道」的精神文明。

華夏文化可說是世界上最能賞玉之美與讚玉之德的文化。華人崇玉比德,華夏君子比德於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出於《禮記‧學記》的成語也是其中的一個微縮影,這是古代給施政君子的明訓,強調「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也就是君王要教化人民善良的習俗,必由教學奠定基礎。

「玉不琢,不成器」

玉本是天然的礦石,埋藏在山野礦脈中或水濱,外表大多包覆著石皮,也可能摻雜著不同的雜質,在沒有經過切磋琢磨之前,玉僅僅只是一塊堅硬的石頭,看不出它的美麗,或不成器用。所以說「玉不琢,不成器」。

那麼如何雕琢玉這種堅硬的美石?華夏古人早知道製玉的方法,現今我們還可以看到從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留下的玉器。當我們知道了人工切磋雕琢美石變成玉器的繁複工序和艱難功夫,就會更加欽佩華夏先祖的文明成就,因為那些玉器是高超的工藝技術與精神文明的結晶。

五千年以前的玉雕——玉豬龍。(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雖然華夏的玉文化已經傳承了七八千年,但是目前知道的製玉圖及文字記載是晚至1906年才彩印出版的「李成淵玉作圖」。當時李成淵受美國收藏家畢效普(Heber R. Bishop)所託而繪製了製玉過程。完整的製玉過程要經過十三道工序,過程繁複,所以說「玉不琢,不成器」,也因此反映學習對於人的重要性——「人不學,不知道」。

美玉很堅硬,要解玉,尋常的工具做不到,需要利用比它更硬的礦物去琢磨,例如石英、剛玉、金剛石等等研磨成的解玉砂,再運用各種工具來配合製作。現代用電動馬達帶動工具來回旋轉打磨美玉或切割;古人在沒有金屬工具之前就製玉了,他們利用自然界的材料(如石、骨、蚌、竹、木、纖維等等),做成不同形狀和作用的手工工具,進行來回拉鋸或不停的旋轉以帶動解玉砂,來切磋、琢磨、切割、鑽孔、鏤空、琢紋。在製玉過程中,要不時將所需的浸水解玉砂一遍遍淋在玉料上。

製玉的工序

以下就簡要地敘說琢玉成器的十三道程序:

一、擣沙:製作比玉還硬的各種解玉砂,搗碎石塊、石砂,製成黑沙、紅砂、黃砂等等。
二、研漿:研磨出最細的砂,浸水備用。
三、開玉:切去玉皮。
四、扎碢(音同駝,「砣」之異體,圓形的切割研磨工具 ):將玉料切成方形或方條等粗形。
五、衝碢:衝去玉材的稜角。
六、磨碢:研磨表面。
七、搯堂:對需要搯空內膛的玉料進行搯空。
八、上花:在玉器表面上花紋。
九、打鑽:在玉石上打透小眼。
十、透花:依紋路鏤空花樣。
十一、打眼:在玉器上鑽孔。
十二、木碢:磨光亮玉器表面。
十三、皮碢:細細磨光玉器表面。

了解了華夏古人經過了數千年的經驗累積,發展出的十三道雕玉工序,道道都是切磋琢磨寶玉的重要過程,那麼,回頭再看「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的道理,也就瞭然於心了——沒有經過細工雕琢的美石不能成為富有器用的美玉。對應於人,在浩瀚的宇宙中、在渺渺人海中,要能掌握人生之道,不能不學習悠久的民族傳統道德文化!@#

–【華夏的智慧與趣味】待續–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以下介紹吉祥的祝賀詞,從一貫到十,你知道它們的用處、來處嗎?一元復始、雙飛比翼、三陽開泰、四季花開、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通八達、天保九如,給你「十全十美」的祝福,讓你時時處處都可以用得隨心應口;懂得這些吉祥話的內涵,你的人生更向「十全十美」邁進了!
  • 春天伊始古人為何在元旦,在立春時節食用「五辛菜」?其中闡發「天人合一」的保健之道。「五辛菜」中有韭,東漢賢士郭林宗留下「雨剪春韭」的醇厚典故。俗話說「哪根蔥哪根蒜 」,也是「五辛菜」的趣味話題。
  • 春風又綠江南岸,陽光灑遍了天之涯,滿地油菜花開時,鵓鴿聲裡送來春濃的消息。唐代名醫孫思邈怎樣用油菜救了自己的命?一代大儒怎樣和油菜結緣?
  • 熟悉翰墨篇籍的人,早發現「令和」出處「初春令月,氣淑風和」一句和漢代張衡《歸田賦》首句似曾相識!回到往昔,觀其出處《梅花歌卅二首.并序》展現的情境、意趣的生命美學,顯然是和王羲之的蘭亭宴、《蘭亭集序》相契合的。實際的表現又有哪些相似呢?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