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閣雅趣系列(10)

【閨閣雅趣】古代女子的香熏生活

作者:蘭音
《斜倚薰籠圖》軸局部,明陳洪綬繪。(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86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古代女子的閨房,為什麼叫做「香閨」?紅袖添香伴讀書,添的是什麼香?「笑語盈盈暗香去」,這一縷幽香從哪裡來?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中的香文化,也和女子結下不解之緣。

古人用香,以熏香、浴香、配香、塗香、調香入藥入膳等傳統方式,每一種方式都包含了複雜精細的程序和韻味無窮的內涵。品香,成為文人雅士的鍾愛,香文化也被推崇至道的高度,稱之「香道」。古人生活處處離不了香,祭祀慶典要點香敬神,彈琴烹茶要焚香淨手,居室衣物更少不了裊裊香氣,中國古代的歷史,有大半是香味熏染出來的。

香味,無形無色,或揮發於草木,或依託於青煙,通過嗅覺熏陶人的身心。古人內外兼修,認為外在的整潔與內在的潔淨同樣重要,熏香能夠祛除污穢、頤養精神,因而無論男女老少都愛用香。細膩溫婉的女子們,對香的使用更有一番獨特的心思與情致。

翡翠屏中,親爇玉爐香

李清照的詞作中,有許多關於熏香的記錄。圖為《千秋絕豔圖》之李清照像,明人繪。(公有領域)

女子的閨房,幽深而神祕,是她們編織五彩生活的小天地。每個人的閨房各有意趣,但大多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香氣氤氳,令人心曠神怡,閨房便也有了「香閨」的雅稱。一般的室內焚香,要用到特製的香器,即熏鑪、薰籠及熏香球。

熏鑪最初用青銅製成,圓形大腹,兩側有環,造型十分古樸,後來也出現玉製、陶瓷製、銀質,鎏金或琺瑯工藝,造型也越發精巧別緻。熏鑪外罩上一層竹籠,便是薰籠,既能添香,也可取暖。薰籠的樣式,大小方圓不一,極為靈活。貴族家中還流行一種金屬質熏香球,可以掛在床帳中,這樣人們在睡夢中也能夠熏染到香氣了。古人真是把香文化滲透到生活的每個細節呢!

閨房中常見的香器,主要是造型小巧的熏鑪和薰籠了。熏香生活,就充斥著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中。「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寫的是龍腦香在獸形熏鑪中繚繞生煙。「沉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寫的是沉香在玉質熏鑪中時斷時續,伴著女主人寂寥的心境。「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寫的是獅形銅熏鑪中香已燃盡,詞人早起卻懶於梳妝。看來,才女閨中香器多,香也多,真的是位用香行家。

《斜倚薰籠圖》軸局部,明陳洪綬繪。(公有領域)

《紅樓夢》中有兩幅驚為天人的美人圖,一幅是寶琴身著鳧靨裘、踏雪尋梅的《雪豔圖》,一幅就是四釵冬日小聚的《冬閨集豔圖》了。話說第52回中,賈寶玉去尋林妹妹,在瀟湘館中見到了黛玉、寶釵、寶琴和岫煙四位美人,正圍坐在薰籠上取暖,說著家常話。寶玉一見,便驚歎道:「好一幅『冬閨集豔圖』!」女子偎靠在薰籠旁的姿態,或可從陳洪綬的《斜倚薰籠圖》一窺端倪。

雪腕彩絲紅玉甲 添香鴨

今天我們在市面常見的「香」,是根根線香,插在香鑪中用明火點燃即可使用。千百年前的女子,常用的卻不是線香,而器具也更為複雜。《西廂記》裡的崔鶯鶯有一段和紅娘深夜在花園焚香的片段,你知道她用的是什麼香及香器嗎?清朝有一幅仿仇英的《千秋絕豔圖》冊,其中有一幅描繪的正是崔鶯鶯對月焚香的場景。

這幅畫中,崔鶯鶯身邊擺放著一方案几,案上有一樽青色熏鑪和一枚插著小鏟、筷著之類的長頸瓶,她一手中捧著一個小盒,另一隻手正拈著什麼東西放入熏鑪。這三樣物品,正是古時候熏香必備的三件器皿,熏鑪、香瓶和香盒,合稱「爐瓶三事」。

《千秋絕豔圖》之崔鶯鶯像,明人繪。(公有領域)

當時所用的香料,往往製成香餅、香球甚至是粉屑狀存放在香盒中。如果是粉狀香品,就需要女子像鶯鶯那樣,用纖細的玉指一點點拈出。而香瓶中香筷或香夾是用來夾取香品的,香鏟則用來處理焚燒後的香灰。

可巧畫中的鶯鶯身著紅色繡羅襦,不正是「紅袖添香」的美好再現嗎?這種焚香方式,需要耐心與輕柔的動作,更顯出女子的優雅和體貼,難怪這會成為古代文人讀書時,十分嚮往的一幕美景呢。

明末被稱為「秦淮八豔」之一的董小宛,對於熏香一事更是風雅脫俗。她的丈夫冒辟疆在回憶性散文《影梅庵憶語》中,用深情的筆觸記錄他們靜坐香閣、細品名香的時光。冒辟疆喜愛一種質地堅硬、有橫紋的沉水香,其氣特妙,名為「橫隔沉」。小宛最珍愛的,則是絕品「女兒香」,因其製作過程皆出自少女之手而得名。

小宛熏香也與俗人不同。一般人都是把香料直接放在火上熏烤,香的本質還未揮發出來就燃盡了;小宛就採取「慢火隔紗」的熏香之法,熏香而不見煙霧,產生的香味,被冒辟疆形容為「風過伽楠、露沃薔薇、熱磨琥珀、酒傾犀斝之味」,清雅而餘韻無限。

何以致叩叩 香囊繫肘後

古代女子有配戴香囊的習俗。(蘇玉芬/大紀元)

香不僅可以焚燒,還能夠佩戴,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香囊,也叫香包、佩帷、容臭,是心靈手巧的女子們做出的精緻物件。香囊多用絲綢等布料縫製成圓形、方形、葫蘆形、桃形等不同形狀,再用五彩絲線繡出包含美好寓意的圖樣,囊中再裝入或提神醒腦、或增加香氛的天然香料,成為古人特別是女孩子隨身必備的飾品。

配戴香囊的習俗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禮記‧內則》載,清早,媳婦們就要漱口、洗手,整理髮髻和衣襟,還要在腰間繫上香囊,叫做「衿纓」,以保持個人的清潔和馨香。這樣做不僅衛生,更是禮節,她們去公婆處請安、服侍的時候,才不會因身體的氣味而冒犯長輩。而少男少女們,更是人人衿纓,佩帶香物,之後才能去問候父母呢。

由於香囊是私人隨身物品,逐漸有了代表主人的信物的意味。三國時期的繁欽有詩曰:「何以致叩叩,香囊繫肘後。」展現了當時女子用香囊作為定情信物的風俗。西晉時還發生過一樁香囊定姻緣的傳奇,賈午是權臣賈充的小女兒,父親在家中聚會時,她常常躲在花窗外偷看。一次她被宴會年輕俊才韓壽所吸引,兩人便常常約會,賈午還把皇帝賞賜的名貴香料裝入縫製的香囊中,送給韓壽。

這種奇香味道獨特,經久不散,只有賈充和另一位大臣得此佳品。因此一次上朝時,賈充無意中嗅到韓壽身上的香味,便猜到了女兒的心事。賈充也很欣賞韓壽的才幹,於是順水推舟,把賈午許配給他,成就了以香為媒的傳奇。

女子喜歡以香囊為佩,到了宋代,還出現了一種類似項鍊的香料配飾——拂手香。《陳氏香譜》載:「拂手香:白檀香三兩、米腦一兩、阿膠一片,右將阿膠化湯打糊,入香末,捜拌勻,於木臼中搗三五日,捻作餅子或脫花,窨乾穿穴線,懸於胸間。」

製作拂手香的方法很簡單,只需把調配好的香料研磨成粉,在和湯打成糊狀,捏成花形的香餅,把它像吊墜一樣掛在胸前,起到裝飾和添香的作用。南宋蔡伸有詞曰:「雙佩雷文拂手香,青紗衫子淡梳妝,冰姿綽約自生涼。」讚美的正是配戴拂手香的女子。

女子熏香,是她們愛好整潔和藝術審美的體現,也豐富了傳統的香文化,令今人不禁感嘆,何時才能嗅到古風悠悠的女兒香呢?

點閱閨閣雅趣】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粉底,眼影,口紅⋯⋯當今的化妝品種類琳瑯滿目,層出不窮,哪個女孩的梳妝台前不是瓶瓶罐罐擺了一大桌?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古代女子們用的什麼化妝品,效果又怎麼樣呢?我們就從號稱「古代百科全書」的《紅樓夢》裡面找找答案吧!
  • 愛美之心,從古到今都未改變。哪個女孩子不希望擁有濃密烏黑的長髮?中醫還認為,頭髮是血之餘、腎之華,一頭秀髮不僅能為美貌加分,更是健康的象徵。古代女子雲鬢花顏,青絲如瀑,她們的頭髮又是如何打理的?
  •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孔子在陳絕糧的故事,其實在孔子適陳之前,還發生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話說孔子帶著弟子們從衛國出發去陳國,在途中也遇到了一位儀態優美的採桑女。孔子見了她忍不住吟唱:「南枝窈窕北枝長。」採桑女對曰:「夫子行陳必絕糧。」
  • 貞靜溫婉的淑女,也許她的另一面就是天真活潑、生氣勃勃。她既能端坐在繍房中專注女紅,也能在庭園甚至公共場所嬉戲競技。並不是只有今天的女孩子才熱衷健身,古代女子也有許多唯美又富有活力的體育活動呢。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