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在哪裡?東山再起的主人翁是誰?

作者:允嘉若
font print 人氣: 2359
【字號】    
   標籤: tags: ,

常聽到「東山再起」形容某人失敗了捲土重來,不灰心不喪志,重整旗鼓,再創新局;或是比喻人失勢後重新恢復地位。不過這和原來「東山再起」出典所說的境況已經不同了。

晉朝名宰相謝安在四十歲以前隱居過著安適的生活,沒有做官的意圖。最初他被徵召入司徒府,為佐著作郎編國史,不久,謝安就稱病辭職了。他寓居江南會稽,和好友王羲之、高陽許詢、桑門支遁(字道林)一起逍遙山水間、辭章中,遊山玩水、歌詠作文章。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主持留名史傳的蘭亭宴時,謝安也列坐曲水邊,和其他的40位東晉群賢雅士在曲水邊祓禊、飲宴賞景、流觴賦詩。在家中時,他則很重視家族晚輩的教育,常以禮儀規範教導他們。

雖然朝中的召命連連下,可是謝安都不為所動。揚州刺史庾冰因為謝安響亮的名聲,一再找他,軟硬兼施徵召他,謝安不得已赴召,但是過了一個多月,就又辭歸隱居東山了。這著名的「東山」在哪裡呢?

它是浙江紹興上虞上浦鎮境內、曹娥江中游東岸的一座山,因地處會稽東部而得名「東山」。這和魯境內的東山不同,《孟子》說過:「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指的東山是魯城東方的高山。

謝安逍遙東山時,兄弟中已有得富貴的。謝安的夫人看到謝家兄弟門庭來客川流不息,就謝安一人安靜在野,就對謝安半開玩笑說:「大丈夫不就該當如此嗎?」謝安不屑地回說:「就恐怕避免不了罷了!」

後來謝安的弟弟西中郎將謝萬北征失敗軍眾潰散,狼狽單歸被廢為庶人,謝安才有從政為官的意願,當時他已經四十多歲了。晉穆帝升平四年(公元360年),謝安才出東山,受召出任征西大將軍桓溫的司馬。後來他當上宰相,在棋局中運籌帷幄,打了歷史上聞名的、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

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記載,謝安將出任桓宣武(桓溫)司馬,官員在新亭相送,當時中丞高靈也前往餞行 。藉著一點酒意,高靈對謝安開玩笑說,您屢次違抗朝廷旨召,高臥東山,人們都說:「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謝安不出仕,蒼生怎麼辦呀?)現在卿要出仕了,蒼生又要如何對您呢?謝安笑而不答。*後來人們傳用的「東山再起」就是出典於此處。唐代房玄齡的《晉書》也有這一段記載。

(*高靈對謝安戲曰:「卿屢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今亦蒼生將如卿何?」)@#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芝和蘭本為兩種植物,都是芳香香草,比喻人德操、才質的美好。說芝蘭玉樹要提到東晉名人謝安、謝玄和庾亮……東晉高貴名門重視家庭教育,培育出「芝蘭玉樹」成了後代優秀子弟的代稱。
  • 燈謎是以「字」為基礎的,涵容了豐富的傳統中華文化。燈謎的格式形形色色,射的對象也五花八門,深淺難易兼容,萬象皆可包羅。這裡有「另類燈謎」--「花草偶對」,測你的花、草、藥知識,和「對偶」的巧智,看看自己能射中多少。
  • 春風又綠江南岸,陽光灑遍了天之涯,滿地油菜花開時,鵓鴿聲裡送來春濃的消息。唐代名醫孫思邈怎樣用油菜救了自己的命?一代大儒怎樣和油菜結緣?
  • 熟悉翰墨篇籍的人,早發現「令和」出處「初春令月,氣淑風和」一句和漢代張衡《歸田賦》首句似曾相識!回到往昔,觀其出處《梅花歌卅二首.并序》展現的情境、意趣的生命美學,顯然是和王羲之的蘭亭宴、《蘭亭集序》相契合的。實際的表現又有哪些相似呢?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