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新解】杞人憂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作者:俞元
據《左傳》記載,魯莊公七年四月的一天夜晚,夜空中下起了流星雨,砸到了杞國一帶;隕星砸毀半個國家,房屋被焚燒,大火連燒三個月。(DANIEL REINHARDT/AFP/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氣: 410
【字號】    
   標籤: tags: ,

《列子.天瑞》中有一篇寓言故事,說古代有個杞國人整天擔心天塌地陷,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杞人因憂天而被貽笑千古,人們認為他的憂慮是毫無根據和不必要的。子非杞人,焉知杞人之憂?你知道他有過什麼樣的可怕經歷嗎?

杞國,是中國歷史上自夏代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由華夏族建立,國祚延綿一千多年;西元前445年,被楚國所滅。杞國最初在今河南杞縣一帶,後來遷到今山東新泰一帶。據《左傳》記載,魯莊公七年(公元前687年)四月的一天夜晚,夜空中下起了流星雨,砸到了杞國一帶;隕星砸毀半個國家,房屋被焚燒,大火連燒三個月。

在今天河南杞縣廣為流傳的幾個傳說中,均提到了杞國下過隕石雨,大地被砸出許多大坑。隨後又發生了地震……距山東新泰市區15公里的高西村,當年杞國與魯國的南部交界地帶,村外一座土山頂上有一巨型水坑,專家考證認為是隕石爆炸造成的。 在水坑周圍幾公里範圍內,村民們曾經撿到很多帶顏色、半透明的石頭,與地質學中記載的「玻璃隕石」碎片極為相似。

可以想像,當時的杞國人看到燃燒的巨石從天而降,認為天塌下來了。加之,杞國國君姒姓是大禹的直系後裔,杞國人一定聽說過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的故事。傳說中的天塌天漏,加上親身經歷的隕石雨,更加深了杞人對「天塌」的恐懼。而且,杞國作為一個小國,經常受到周邊國家的侵擾、攻打,多次遷徙,過著不穩定的生活。所以,杞人比其它國家的人更具有憂患意識;杞人憂天,也體現了杞人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憂患意識,看起來太平,其實已經處於亡國的邊緣;一個人,如果忘記了憂患,志得意滿,經常嘲笑別人,他離敗亡也不遠了!@*#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秋時代的宋襄公備受爭議。他與楚國交戰,因堅持戰爭禮儀被楚軍大敗,自己身負重傷第二年去世。精於陰謀陽謀的毛澤東罵他「蠢豬似的仁義」,在大陸教科書中他被嘲笑批判;可孟子、董仲舒、司馬遷等大儒卻盛讚宋襄公,把他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 葉公本名沈諸梁,楚國王室後代,24歲時被楚昭王封到葉邑(今河南葉縣南舊城)。他組織葉邑百姓興修了東、西兩陂大型水利工程,東陂防洪、西陂蓄水。他把水利施工圖畫在自家牆壁上(因為竹簡不適合畫圖)、梁柱上、衣服上,在每個水渠的出水口都畫上龍,並稱之為「水龍頭」,以求風調雨順。
  • 《列子‧湯問》中有篇寓言故事,年近九十的愚公想要挖平擋在門前的兩座大山。他率兒孫三人上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一年往返一次。鄰居有個七八歲的孤兒,蹦蹦跳跳跑來相助。河邊有智叟嘲笑說,愚公剩餘的歲月連草都動不了,如何挖動山?愚公說:「我們家一代又一代,子子孫孫無窮盡,怎麼挖不平山呢?」智叟無語。山神聽了,趕緊向天帝報告。天帝感念愚公的誠心,命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大山。愚公出行再也沒有高山阻擋了。
  •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句話在中國流傳已久,現在人們都理解成:別人瞪我一眼,我也瞪他一眼;別人用牙齒咬我,我也咬他。其實,這句話來源於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意義完全相反,法典規定:如果一個人擊落別人的牙齒,他的牙齒也要被打掉;如果一個人挖了別人的眼睛,他的眼睛也要被挖出來。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