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亚洲体育博彩平台

為什麼以「椿萱」代稱父母?

作者:杜若
「椿、萱」組合後,人們用來代稱父母。如果雙親健在,稱為「椿萱並茂」。(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744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唐朝牟融《送徐浩》詩云:「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滿頭。」明朝湯顯祖於《牡丹亭‧鬧殤》中說:「當今生花開一紅,願來生把萱椿再奉。」若不知道「椿、萱」代指的意思,這幾句詩讀起來頗為費解。

椿庭之恩

椿萱,分別指椿樹和萱草二種植物。因其承載著美好的象徵意義,古人就以椿代指父親,以萱代稱母親。

凡間草木,通常一歲一枯榮,生命非常短暫。人們聽說,上古時期生長著巨大的椿樹,以八千年為一春,再八千年為一秋,生命不老且又長青。古人希望父親能像大椿一樣長壽多福,因此就以大椿作為父親的代稱。

宋朝無名氏於《鷓鴣天‧此夕薰風息舜弦》曰:「福如滄海無窮極,壽比靈椿過八千。」宋人張綱《浣溪沙》:「酒勸十分金鑿落,舞催三疊玉娉婷。滿堂歡笑祝椿齡。」 宋朝華岳《滿江紅‧自古稱稀》有云:「九萬鵬程當不二,八千椿壽看逾一。」這幾則詩詞中以「靈椿、椿齡、椿壽」為祝辭,祝福男性長輩健康長壽。

古人希望父親能像大椿一樣長壽多福,因此就以大椿作為父親的代稱。。(Willow/Wikimedia Commons)

對父親的養育與教誨之恩,古人則以「椿庭之恩」來表達。

春秋時期,有一天,孔子站在堂上獨自思考問題,其子伯魚為免打擾父親思考,疾步穿過庭院。孔子回首問他:「最近學《詩》了嗎?」伯魚回答:「還沒有。」孔子說:「不學詩,如何懂得與人交流呢?」於是伯魚就去學《詩》。又一次,孔子在堂上聽到伯魚疾步穿庭之聲,於是回首問他:「最近學《禮》了嗎?」伯魚說:「沒有。」孔子教誨他:「不學《禮》,如何懂得立身呢?」伯魚聽從父親的教誨去學《禮》。後來,人們將椿與庭組合,代稱父親。

古典小說《荊釵記傳奇》第二回說:「不幸椿庭殞喪,深賴萱堂訓誨成人。」 不幸父親殞沒,深得母親養育和教誨,才能長大成人。這裡就是以「椿庭」代稱父親。

萱堂之思

萱,萱草,又稱「諼草」。諼,忘記的意思。《詩經‧衛風‧伯兮》曰:「焉得諼草,言樹之背?」諼草能使人忘記憂愁;背,即北堂,主婦居住的堂屋。後人將母親居處的地方稱為「萱堂」,以「萱壽」祝福母親或女性長輩。

野生萱草。(公有領域)

據《本草綱目》介紹,萱草有治療思鬱憂愁的功效。《博物志》說,經常食用萱草能使人愉悅,忘記憂思,所以稱為「忘憂草」。

唐朝詩人孟郊《遊子詩》曰:

「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萱草生長在北堂臺階前,而遊子已遠行至天涯。慈祥的母親倚在北堂門口,卻還沒有看見萱草開花。以萱堂之思比喻母親對遊子的思念。

於是「椿、萱」組合後,人們用來代稱父母。如果雙親健在,稱為「椿萱並茂」。《醒世恆言‧白玉娘忍苦成夫》說:「萬里十六歲時,椿萱俱喪。」指萬里十六歲時,父母俱以雙亡。程趾祥《此中人語‧陳璋》:「望兄速邀媒妁,轉懇椿萱,毋使好事多磨也。」希望兄台速速請媒人說合,以通兩家之好,懇請父母勞心,不要讓好事多磨。這幾則記載,都是以「椿萱」代稱父母。@*#

參考資料:

《論語‧季氏》
《毛詩正義》卷三
《幼學瓊林‧祖孫父子》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遠在康乃馨被公認為「母親花」之前,我們中國人早就有屬於自己的「母親花」了,那就是大家常吃,而古時候叫做萱草、諼(音義均同萱)草和忘憂草的金針花。
  • 中國的古建築上,多綴有匾額,相當於古建築的眼睛。匾額講究的是內容的意境及文采,表現出古代文化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 「芙蓉為帶石榴裙」,梁元帝的《烏棲曲》是較早的石榴裙詩句。南北朝時,何思澄筆下的俏佳人「媚眼隨嬌合,丹唇逐笑兮。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明清女子依然愛穿,《紅樓夢》裡就講到香菱的石榴裙。不過,石榴裙大為盛行並影響後世的還是在唐朝,唐傳奇中的李娃、霍小玉、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都穿這種裙子。
  • 「菖蒲節」就是端午節,菖蒲和端午節習俗淵源久,菖蒲是端午的「仙花」,可以制五毒、斬千邪。菖蒲留下成仙、長生傳說:漢武帝遇見異、安期生成仙留下一隻鞋子……石菖蒲、漢唐菖蒲不一樣唷,照過來……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