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集錦 文化漫步

【文史】李花脫俗 「李下無蹊徑」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氣: 68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從雨水到驚蟄節氣,李花開,照映天地的青春。一樹粉香玉潤的李花姿影,投映一灣清澈流水的曉鏡中,輕盈顫動三月之春的清靈。

李樹白花 倒燭天夜明

李花白,桃花紅,自古以來,桃李常常攜手歌舞春天,夭夭桃李花,灼灼散輝光。沒有了桃李,春天的色調鐵定要黯淡幾分。

桃李若要爭春,誰家將勝出呢?有的人愛李花的幽閒,桃花的紅顏要讓李花的瑩淨三分。東風乍到,翻飛的花瓣兒有如風中迴雪,靜靜諦聽,似有清歌幽韻與李花共舞。

二月末三月初,枝條上盛綻的李花翻空湧動波濤,花濤一波波遮沒天邊水際。唐朝韓愈是愛煞李花的人,懂得夜賞李花品味夜之花季的浪漫。白瑩瑩的李花像是燭光點亮了夜色,「白花倒燭天夜明」[1]。

五果之一 李子助心

李的種類有十餘種,白色花朵素雅瑩潤,小而蘩茂。常見的郁李別名又叫常棣(音同「地」,即棠棣、唐棣),古人以「常棣」代稱兄弟。

《素問》中,將李、杏、桃、栗、棗五種果實稱為「五果」。五果具有食療的功效,可以幫助五臟,《素問.藏氣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這五果可以幫助身體五臟功能的運化。李子味酸,對應的是心臟。《黃帝素問直解》說,「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中華古人知道善用李子,也有好藥效。李時珍說李子的仁有助於降氣、通暢小便︰「郁李仁甘苦而潤,其性降,故能下氣利水。」三國時代的《神農本草經》記載另一種生在川谷的鼠李(*就是山李子,一名爵李),主治寒熱瘰癆瘡(*瘰音「裸」,即瘰癧病,頸項間的淋巴結核症;癆是結核菌所引起的傳染病) 。

《滇南本草》說:「李子,味甘、酸,治風濕、氣滯血凝。葉治金瘡,水腫。不可多食,傷損脾胃。」李子的酸容易傷損脾胃,所以食用李子一定要節制。

諺語典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的花朵美豔古來就享有盛名,《詩經》民歌中,有「華如桃李」[2]的詩句。桃李不僅花美,果實也美,引得人們紛紛去摘取,摘取果實的人多了,在樹下就踩出了一條蹊徑來。於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成了廣為流傳的諺語。這句諺語比喻一種美德的感召力量,真誠篤實的為人,自然感召了人心。

大唐是李氏奠定的基業,唐太宗李世民《賦得李》的詩中就引用了李下成蹊的典故:「玉衡流桂圃,成蹊正可尋。鶯啼密葉外,蝶戲脆花心。」北斗玉衡星照耀華麗的林園,李樹下成蹊徑,展現真誠篤實的美德感召了人心,人們如鶯、如蝶紛紛聚集到李樹上來。[3]

李廣獲譽於士大夫和世俗之人

《史記》中太史公司馬遷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個諺語,讚美漢代「飛將軍」李廣感召人心。[4]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大儒王夫之也說李廣:「獲譽於士大夫之口,感動於流俗之心。」不論士大夫或是一般人都受他感動。

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身高過人,猿臂善射,是個神射手。他非常愛惜士卒,深得士兵的愛戴,當官廉潔,一得賞賜就與部下共享,四十餘年間雖然一直享有二千石的食祿,家中毫無餘財留下來。

李廣的一生出戰沙場,有勝有敗,後人對他也有不同的評價。因為李廣治兵不用法,使人人自便,雖然得部下的心,樂於為他效命,卻埋下吃敗仗遭凶險的禍因。和他同時的另一名將程不識帶兵的方法重法紀,和李廣恰恰相反。司馬光認為治兵之事效法程不識的作法,即使無功也可以立於不敗之地,學李廣的作法則難免覆亡。[5]遺憾的是,這也是李廣一生出戰沙場最後結局的縮影。

「李下無蹊徑」

唐代時,因為李樹與李姓同字,唐人借用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諺語加以反用,成了「李下無蹊徑」來稱頌吏部侍郎李乂為人正直,秉公選舉人才,使得無人敢走私門。

李乂(音同「義」),字尚真,趙州房子人,小時候就失父,為人貞孝、謹嚴,才智特出,異於常人,十二就展現辭章的專長。他沉穩正直,具有治才,長安三年,被擢拔為監察御史,劾奏無避權勢。他任職吏部侍郎時,和宋璟等人同掌選舉人才之事,有人來請謁關說都不得見。當時人就流傳這樣一句話:「李下無蹊徑。」[6]

李乂後來受封中山郡公,改任黃門侍郎(門下省的副首長),是皇帝身邊的大臣。唐睿宗時,有顯貴又得寵的大臣為人關說謀求官位,睿宗說不是我吝惜,但是李乂不准呀![7]可見李乂執法嚴謹正直,連皇帝都敬重。「李下無蹊徑」這句唐代名諺也流傳到今天。

春天時節,瑩瑩之李花開並蒂,展現兄弟之誼,玉樹美李真誠美德感召了人心。春天的美因為李花而脫俗,多了三分清麗!

-註-

[1] 韓愈賞李花寫心情,《李花贈張十一署》: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見桃惟見李,風揉雨練雪羞比,波濤翻空杳無涘,君知此處花何似,白花倒燭天夜明,羣雞驚鳴官吏起,金烏海底初飛來,朱輝散射青霞開,迷魂亂眼看不得,照耀萬樹繁如堆,念昔少年著遊燕,對花豈省曾辭杯,自從流落憂感集,欲去未到先思迴,祗今四十已如此,後日更老誰論哉,力攜一樽獨就醉,不忍虛擲委黃埃。

[2]  出自《詩經.召南.何彼穠矣》。

[3] 唐太宗李世民《賦得李》:
玉衡流桂圃,成蹊正可尋。鶯啼密葉外,蝶戲脆花心。
麗景光朝彩,輕霞散夕陰。暫顧暉章側,還眺靈山林。

[4]《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太史公曰》:「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也作「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5] 司馬光:「故曰「兵事以嚴終」,為將者,亦嚴而已矣。然則效程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哉!效不識(即程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資治通鑑.卷第十七》
*程不識為人廉直,謹於文法,孝景帝時數度直諫為太中大夫。他說:「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史記·李將軍列傳》)

[6]《新唐書.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進吏部侍郎,仍知制誥。與宋璟等同典選事,請謁不行,時人語曰:『李下無蹊徑。』」

[7]《新唐書.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朕非有靳,顧李乂不可耳!」)

@*
-點閱【花間集錦 文化漫步】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枇杷花迎寒,素華冬馥,薛濤「情戒」給了生命新的篇章。情海失落的薛濤在成都浣花溪畔,閉門幽居枇杷叢裡。她退盡漫爛還素華的後半生,就好像枇杷樹負雪揚華(花),轉入另一種心境。
  • 古人以梅花交友,也以梅花玩遊戲,留下俏皮、詼諧的詩句、警語,供今人玩味。宋代四大詩人之一的陸游,一生愛梅花,元代嶔崎磊落的畫梅名家王冕在人間修道,恰如一朵出塵白梅,他們都以梅花自況……
  • 山茶花為何先領春色照天涯?山茶又稱「曼荼羅」,到底是什麼含意?山茶靜婉鮮妍和宋代真御史邂逅,說王十朋轉生的故事……
  • 水仙情操清古,鼓琴高手伯牙、孝子伯奇他們留下的故事都和「水仙」有關……每一朵明潔冰清的水仙都懷抱著一暉暉慈心--兼愛無私,滌盡凡心!過年應景供水仙盆栽,宜室宜家宜一生!
  • 「年」看得到,也聽得到!穀物成熟了,掛在禾桿子上迎風搖擺,傳來的「千千」之聲,你可聽見了?千諧音「謙」,千千稻浪,謙謙人生,真是妙會!
  • 春風又綠江南岸,陽光灑遍了天之涯,滿地油菜花開時,鵓鴿聲裡送來春濃的消息。唐代名醫孫思邈怎樣用油菜救了自己的命?一代大儒怎樣和油菜結緣?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