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平博维基百科 - App Store

話說「養」生

作者:宋晨光

中醫認為不同體質要用不同的方式調理,養生可事半功倍。(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85
【字號】    
   標籤: tags: ,

傳說神為了讓人掌握文字,就派了倉頡到黃帝身邊當官,負責造字,並使字具有教育意義的內涵,使人通過字的學習,明白做人的道理。

比如,直觀「養」這個字,就可以看出「養」有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涵義。從物質方面看,養的上半部是美的字形,下半部是食的字形,合併起來就是人們熟知的「美食」。美食通常被認為是色香味俱全營養高的食物。

在《神農本草經》中,本草被分為了上、中、下三品。上品本草,食之可補氣益精,強身延年。當今社會現實生活中,為了改善學習、工作、家庭、事業等壓力引起的疲勞虛弱狀態,採用藥膳食補的養生十分流行,人們都希望通過食補獲得健康長壽。實際上,僅僅依靠食補是不夠的。因為食物的營養只能維持肉身肌體的需要。那麼除了食補外,生命還需要什麼呢?

如果從精神層面再仔細的觀察「養」這 個字,就能看到養的上半部除了美,還有善的形象,而下半部除了食字,還藏有良字。如果兩兩組合,就組成了美食,善良。所以,養生,除了攝取美食,還應保持善良。而善良是在美食營養物質之上的精神物質,更為重要。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善良能使人平和,善良對應到人體的五臟,就是仁義禮智信的體現。比如,善良對應於人體的肝臟,就能體現出仁慈來。能保持仁慈,讓肝氣豁達順暢,對外不會發脾氣傷人,對己不會造成肝氣鬱滯自傷脾胃。如果肝伐脾胃,食慾不振,再好的營養美食也無益於健康。所以,保持善良,才是養生的關鍵。

由「養」字,可以看到中華五千年文化內含的智慧,來自於神的傳授。@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曹操外定武功,內修文學,統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橫槊賦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曹操詩篇亦多散佚,僅存樂府詩十八篇,共二十六首。李白對建安文學、尤其對曹操詩作可謂充分明瞭,以「蓬萊文章建安骨」來評價之。所謂「蓬萊文章」指其富含仙道內涵,是為建安文學風骨。
  • 大約殷商時人們已知道立竿測影來定季節,古代人們注意到一年四季中,在不同季節所見到中午時太陽的位置,其仰角的高低並不相同,人們在地上豎立一根竹竿,根據全年觀測的結果發現,夏季時其陰影似乎較短,冬季時則較長,顯然隨著季節的變化,竹竿受陽光照射造成的陰影,其長短會跟著變化,因此取中午時竿影最短的那天為夏至,又稱日北至或日長至;取竿影最長的那天為冬至,又稱日南至或日短至。
  • 過年期間,主婦們準備豐盛的飯菜,總想給遠道歸來的親人補一補。但養生進補是有講究的,要順應四季變化的自然規律,還要針對不同的體質對症調理。過食滋膩厚味難以消化,藥膳並非人人適宜,補藥過量會產生副作用。
  • 在中國古代,中醫手術就已經很發達。(大紀元)
    現代人普遍認為西醫才能做手術,中醫是怎麼做手術的呢?其實,在中國古代,中醫手術就已經很發達,古籍有不少記載。那麼,古代中醫具體使用什麼工具來做手術、是怎麼操作的?中醫外科手術又為何沒有流傳下來?讓我們來淺層說一說。
  • 幽默風趣今人愛,古人也愛。以下是近兩千年前的笑話,出於邯鄲淳(約132—221,東漢末到三國時代)編輯的《笑林》。古人的笑談說了些什麼?晶瑩閃亮的光彩是什麼呢?
  • 這是儒家心性修煉之關鍵處。某種角度講,這也是孔門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還是布滿荊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