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白菜 - 体育
花間集錦 文化漫步

【文史】杏花迎春 杏林春暖董奉修道成仙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氣: 1111
【字號】    
   標籤: tags: , , ,

雨水的春天是屬於杏花的,花開淨塵,爛漫映村井。杏花點綴初春的原野,花開爛漫映村塢、滿山城,成了一道難忘的春天永恆的風景。

春色方盈野,枝枝綻翠英。依稀映村塢,爛熳開山城。
--南北朝庾信《杏花詩》

早在《山海經.中山經》中就有記載靈山多杏樹和桃、李、梅樹。 杏花在我們華族的記憶中、文化裡,留下許許多多人生的情懷。

人生的杏花情懷

春天飛上村樹,村邊杏花白,「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曆」[1]。一年一度燕歸來,人間又老了一歲,杏花悠悠自在說春事。

曾經在杏花道上,一朝春風得意馬蹄急,「新馬杏花色,綠袍春草香」[2]。新官上任,杏花道上負長劒,萬里關山奔駿馬,逸興風發,豪情萬丈。

難忘清明時節的綿綿杏花雨,「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3] 在那若現若隱處,「杏花村」舒緩人心焦慮、振奮人的精神。

幾度花裡來去,生命也如花開落。「去日既逢梅蘂綻,來時應見杏花開」[4],杏花開時,期待相見的故友已經隕落!花開花落,生死不測,映襯物我兩茫茫的宿命謎題。

這些代代的生命風景,有低落、有昂揚,有迷茫又有慰藉,都繪成杏花圖冊,舒展成杏花詩卷連綿不斷地展開。

五果之一 杏

杏多生長在溫帶的落葉喬木,果實可食,也具有觀賞價值,高可達10公尺以上。杏花開在初春,果期在4 ~6月間。

杏仁具有藥效早為人熟知,三國時代的《神農本草經》有記載杏核(種子中的杏仁)味甘溫有藥效。《本草綱目》說杏仁利肺氣,除肺中寒熱咳嗽。《救荒本草》將杏樹的葉子列入救荒時可食用的食物來源之一。

中華文化中,將杏、李、桃、栗、棗五種果實稱為「五果」。五果可以幫助五臟功能的運作,《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 」。五果代表五味、五色,分別對應人身體的五臟。杏果味苦,對應的是肺臟。《黃帝素問直解》說,「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不過多食則過猶不及,《本草綱目》說杏「酸,熱,有小毒。生食多,傷筋骨」。

古書還說從五果可以預見五穀的收成情況,「欲知五穀之收否,但看五果之盛衰」,杏對應的是大麥的收成。

杏壇 

在中華文化中也留下了幾則以杏留名的典故。回溯到春秋時代,相傳「杏壇」曾經是孔子的講學授徒的地方。

杏壇這個場景是在《莊子》一書中留下的。《莊子‧漁父》開篇描述了一景:孔子和弟子一行來到一處森林中,孔子坐在杏壇上,弟子們讀書,孔子絃歌、鼓琴。[5]

孔子為後代留下作育英才、有教無類的師範,後世尊稱孔子為「萬世師表」。後人因而在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的孔廟大成殿前築壇、建亭、樹碑、植杏,取名「杏壇」。「杏壇」也成了教育界的代名詞。

杏林春暖

唐朝白居易曾經「步步尋花到杏壇」[6],白居易的杏壇不是孔子的杏壇,而是杏花的園林,在杏林裡白居易找到了道士的藥堂。

走到醫界,「杏林春暖」就是一塊好醫生的金字招牌,讚揚懸壺濟世的醫者仁心仁術。說起「杏林春暖」這個典故是起源於三國時代。東吳有個修道人董奉,他在廬山杏林裡行醫,也在杏林裡修煉成仙。

《神仙傳》記載,三國時代的東吳有個修道人董奉。董奉字君異,是侯官縣人。董奉三十多歲時,侯官縣長是位年輕人。後來這位年輕縣長調往他處,過了五十多年回到侯官縣,當年的老下屬都去見他, 董奉也去了。已經垂垂老矣的縣長看到董奉還是當年三十多歲的模樣,見證了董奉是個有道行的人。

董奉精通醫道,給人治病,往往妙手回春。他住在廬山中,為人治病不收錢、不收禮。重病的人來看好了,只要在山上種五棵杏樹,輕症的人就種一棵杏樹。如此才過了數年,山上已經有了十萬多棵杏樹,郁然成林,樹上的杏子大熟。

董奉讓要買杏的人自行拿穀物來交換,然後把所得的糧穀賑救貧窮的人,也接濟路過的旅人。他在一年中送出的糧穀多達三千斛(十斗為一斛),還送不完有很多剩餘。據《神仙傳》記載,在民間僅僅百年的董奉,修煉得以升天,當時容顏氣色就像是三十歲的人。 後來的人們就以「杏林」指稱道家的修煉處,也以「杏林」作為醫學界的代名詞。「杏林春暖」這個成語是稱頌醫生的醫德高尚、醫術精湛,仁心仁術有如春天陽光般的溫暖和煦。

春天飛上杏花樹,杏花道上飄飄杏花雨。人生幾度花開花落,記了初春--杏花好時節!

-註-

[1] 唐·王維敘《春中田園作》

[2] 唐·韋莊《送崔郎中往使西川行在》

[3] 唐·杜牧《淸明》

[4]  唐·不詳《又示段文昌》詩題注:文昌客遊成都,韋南康與奏釋褐爲賓從。歸闕,至鵠鳴驛,清公謂文昌云云。至京,屢擢至宰相,後拜劒南節度,西至鵠鳴僧,已物故,而杏花方盛。

[5] 「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

[6] 「行行見路緣松嶠,步步尋花到杏壇。」,摘自白居易《尋王道士藥堂因有題贈》。

@*#

-點閱【花間集錦 文化漫步】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松樹古來擁有百木長的桂冠,千歲材的美稱,說松樹有靈性的故事,拾掇史書間也不少。蘇武「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偉丈夫若松之常青。
  • 就像劉雪庵在《踏雪尋梅》中抒發的:「塵世多風霜,蠟梅朵朵黃,空谷傳回聲」……一生的困厄滄桑,幾度政海的波瀾衝擊,都沒有撼動黃庭堅,他真如濁世中一臘梅,幾度濁流滌盪,越發清芬。
  • 古人以梅花交友,也以梅花玩遊戲,留下俏皮、詼諧的詩句、警語,供今人玩味。宋代四大詩人之一的陸游,一生愛梅花,元代嶔崎磊落的畫梅名家王冕在人間修道,恰如一朵出塵白梅,他們都以梅花自況……
  • 山茶花為何先領春色照天涯?山茶又稱「曼荼羅」,到底是什麼含意?山茶靜婉鮮妍和宋代真御史邂逅,說王十朋轉生的故事……
  • 水仙情操清古,鼓琴高手伯牙、孝子伯奇他們留下的故事都和「水仙」有關……每一朵明潔冰清的水仙都懷抱著一暉暉慈心--兼愛無私,滌盡凡心!過年應景供水仙盆栽,宜室宜家宜一生!
  • 「年」看得到,也聽得到!穀物成熟了,掛在禾桿子上迎風搖擺,傳來的「千千」之聲,你可聽見了?千諧音「謙」,千千稻浪,謙謙人生,真是妙會!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評論